台灣偏遠離島蘭嶼、綠島在大量遊客爆量湧入之後,加重偏遠離島醫療的雙環困境。長久以來,台灣偏遠離島蘭嶼、綠島醫療資源均存在著患寡又失衡現象,除了無法滿足居民承平時期就醫需求,更須面對緊急重症時後送處理。再加上爾來國旅離島熱潮興起,又適逢暑假期間,遊客們萬頭鑽動的湧入島上,致使極為珍貴醫療資源造成負荷,並衝擊在地住民的醫療使用權。
像是今年端午連假,離島的蘭嶼在短短4天內耗盡平時3個月份量的無菌手套、縫合器械、以及插管用、導管等用品,肇致醫護物資上產生缺口,而遊客結束行程離開,島上的居民卻得承受留下困境。
台灣偏鄉蘭嶼、綠島醫療的改善常面臨究竟要「強化在地醫療」,還是「強化後送」的雙環困境。首先,離島中離島的最高醫療機構經常就屬衛生所,配置1名主任醫師提供診治,但服務的量能畢竟仍有時間與精神上的限制;縱令是從臺灣跨海來支援的醫護人員人力也相當有限,且期間也屬短暫,再加上天候不穩定致海港與空港關閉,讓到班時間一延再延,緩不濟急。
雖曾有論者相繼倡議增設醫學系公費生名額以支援偏鄉,但囿於專科醫師訓練養成及待遇支給的誘因尚待充實,致使間有公費醫師服務屆滿即請調返臺、甚或寧願違約賠錢提前離職,難以留住人才,又再度陷入醫生慌;誠如衛福部政次、時任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分析,政府歷年來培養6千多名公費生,絕大多數在服務期滿後就離開,續留者僅1%。
鑑於偏遠離島蘭嶼、綠島醫師來去如候鳥般遷徙,即便在地優秀醫師也有面臨隨時會調離的可能,致使偏鄉的醫病關係難以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很難放心的把自身健康交付到衛生所,故而當出現緊急或重症時,諸多百姓腦袋中瞬間閃過的念頭,非調派直升機後送臺灣醫院莫屬。姑且不論後送申辦與審核的時間長短,載著患者在天際橫渡海峽本質上就相當具挑戰,且飛行的合法尚不代表安全,還夾雜了醫療與飛安高風險情境,特別是在夜航階段,稍有個不慎將產生難以挽回的遺憾。
離島在醫療資源上缺口,但最重要的在於醫護人力上的不足,使醫病的比例上偏高,負荷過重。強化偏遠離島在地醫事網絡,就必須從誘因的方式來研議,除了薪資給付調整,尚須從身心休憩、在職進修、地位尊重等身心理角度來考量。待環境福利改善後,勢必也會有更多醫事人員願意投入偏遠離島服務行列,引進更多醫療資源,增強醫病互信,讓居民能安心就醫、不再擔心。
社論/蘭嶼、綠島偏遠離島醫療雙環困境
- 20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