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及全民的團結努力下,國內COVID-19疫情趨於平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六月七日開始解封,但邊境仍然管制。為了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政府鼓勵民眾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落實防疫之餘,也能放鬆享受生活。
所謂的防疫新生活,是希望在疫情緩解之後,民眾能夠維持個人的防疫措施,包括勤洗手、在密閉多人空間或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時戴口罩、外出用餐或觀賞藝文表演體育賽事時保持適當距離,而且要注重個人呼吸道衛生和咳嗽禮儀等良好習慣。其實這些個人的衛生習慣在公民與道德中就教導過,一般民眾耳熟能詳,諸如咳嗽或是打噴嚏的基本禮貌,只是很多人經常忽略,在公共場所遭來別人的側目。唯一會有較大改變的應該是戴口罩了,可以預見,未來戴口罩會形成民眾的外出習慣,一方面可以遮陽、保暖,一方面也可以維持個人的講話禮儀,不致口沫橫飛。
然而,這次新冠病毒帶來的警示絕不只是個人的防疫和衛生習慣而已。在疫情開始蔓延時,大陸首先制定法律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因為病毒很可能源自野生動物,十七年前的SARS,病源就是果子狸,這次新冠病毒的病原還不明,但專家判斷可能是蝙蝠。不論是甚麼動物,因為野生動物體內就存活著許多病毒,不吃野生動物是人類避免不明病毒的唯一方法。
在疫情蔓延期間,各國進行封城、鎖國,許多民眾被迫居家隔離,還有民眾因染疫而死亡。這也是病毒帶給人類的一個警示,人類必須理解死亡的無常,要學習如何過簡樸的生活,不要恣意地耗費所有的資源。疫後新生活,要定時的關心疫情發展,以便吸收健康正確資訊宣導,勿傳遞不確定的資訊,我們對疫情要注意、要謹慎,但是不要緊張,所有防疫資訊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為準,避免資訊誤導,也要避免隨時或過動關心疫情發展而影響生活。
疫後的新生活固然在於個人防疫的習慣養成,更重要的是新地球觀的建立。包括對於野生動物的愛護、對於自然資源的珍惜、對於地球永續的關心、對於自我的要求、對於人類互助合作的認知等,都必須從內心體認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畢竟,現在全球疫情還沒趨緩,美洲和非洲的情況仍然嚴峻,專家也說秋冬之後可能會捲土重來。無論疫情會如何發展,疫後新生活觀必須建立。
大規模鬆綁防疫措施後,國內旅遊為現階段國人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面對疫情帶來的旅遊業新趨勢,整個旅遊產業、政府機關與各相關平台必須一起做好準備,在疫情後的觀光旅遊新時代中,仍需以安全為本,不忘防疫;並且時時檢視自己生活型態後作調整,重拾健康快樂的規律生活。
社論/做好準備 啟動防疫新生活
- 20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