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期照顧體系

  • 2020-08-02
 「在地安養,無憂向晚」是國人核心觀念與價值。然而老來無憂,絕非易事。面對急劇變遷的高齡化社會,「老有所終」銀髮族長者之頤養與生活照顧更形重要,因此如何幫助高齡者在地老化成為當政者施政之重點工作。
 社會福利是當今世界之潮流,馬祖因為多數的年輕人出外謀生,造成家庭結構變遷,近年來由於醫療衛生的進步,人口高齡化問題已成為當前社會現象之一,長期照顧也成為亟待關注處理之重大課題,目前政府推動長照2.0落實在地老化,即是以遍及社區的關懷據點、日間托老的形式,幫助照顧社區內65歲以上的長者,讓受照顧者在不遠離家庭的情形下,在日間有政府的協助照顧,而夜間及週末能回歸到家庭享受天倫之樂,落實在地安老、在地安養、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建構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照顧服務體系,提升長期照顧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以減少人力與經濟負擔、善用社會資源。
 在地老化需要更多配備,第一需要醫療系統、第二一定要和老人所居住的地方配合、第三在地老化需要服務系統、第四是公共設施。居家照顧、社區照顧、或機構照顧都是達到在地老化中的一環。但怎麼讓機構、社區、家庭之間有對話、有交流很重要。為發揮社區自助互助照顧功能,可以結合有意願的社會團體參與據點的設置,由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並視當地需求特性提供餐飲服務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期透過在地化之社區照顧,使老人留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同時亦提供家庭照顧者適當之喘息服務,以預防長期照顧問題惡化。
 政府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是希望由志願或是民間團體擔任第一線的服務提供者,目前關懷據點主要由社區中的非營利組織單位,如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福利基金會、社團法人、協會及社區的教會、廟宇或附屬單位等提供實際服務,由在地人服務在地人。透過社區內相關資源的連結與開發,期望能夠提供符合當地社區老人無距離、 無障礙、完整、連續性的初級預防照顧服務;公部門則是扮演催化、補充、督導者的角色。
 在地老化是文化的理由,也是經濟的理由。它符合風俗民情,生活習慣,也比較便宜。文化的理由是適應的理由,適應得好,對老人來說,比較健康一點,比較不需要那麼大的變動。這已經在西方國家或在台灣的經驗中,證實在地老化是老化過程中比較好的一種方式。因此,除了鼓勵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應自立自強、強調使用者付費外,政府亦應持續提供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費補助與支持,以協助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人力之穩定,提升服務工作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