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培養閱讀習慣深化涵養內蘊

  • 2020-08-14
 隨著新學期號角的響起,四鄉五島學童們除深耕於課業外,家長們應督促其把握機會,善用圖書館,培養閱讀習慣。
 據知名的閱讀推廣機構RIF(Read-ing is Fundamental)指出,倘孩子在暑假間未能靜下心來閱讀,保有知識接觸熱度,易造成把先前所學遺忘,出現暑期滑落,或是暑期學習流失的現象;待開學後,要將淡忘的所學補回,平均要費上一至二個月的光景。也因此,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學子事件不容忽視的工作,也是當局不能小覷的課題。
 隨著九年一貫教育多元化的施行,國語文課程每週授課時數平均僅剩5至7堂,由於時間的緊迫,老師鮮少再要求學生細讀課文,甚至將大篇幅的文章略過不談;更伴隨著升學主義的作祟,使「手不釋卷」的「卷」,被諷刺為一張張的「考卷」,讓孩子在對國語文興趣與理解力的培養上大打折扣。此外,據《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和《親子天下》雜誌近年調查顯示,隨著e化到來,「手機低頭族」的湧現,有高達66%的青少年每日所閱讀的東西是網路,其中更有55.9%所瀏覽內容為臉書;但對於書中黃金屋的找尋卻興趣乏乏。
 再據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研究發現,閱讀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有正相關,因為閱讀能力越豐,蒐集資料能力也較強,也能有系統的消化分析訊息,有效運用資訊,參與國家公共事務,提供多元思路,俾讓競爭力提升。
 閱讀的目的,並非在狹隘的獲取學業上的高分,而是在從書中尋找快樂,將自我情感投入,使之著迷。像是《怪盜亞森羅蘋》、《少年偵探團》、《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等小說,有著扣人心弦的推理思辯內蘊,能使讀者有深入其境之感。此外,透過閱讀,可潛移默化品德,促使道德精神的養成,降低日後社會問題的發生,像是美國要求8年級的學生都必須閱讀《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 Bird)。再者,閱讀的養成,有助於做學問的基礎。對閱讀的理解能力應用並不單限於國文,包括各類的考試,無法得分往往是導因於題意的誤解或難解,特別是碰到長篇測驗或語意重組的題目,將是重大致命一擊。同時,能靜下心來閱讀的孩童,通常也較有耐心與細心,不易焦躁與憂慮,對日後人格發展有所助益。
 有道是:「多讀書,多學習,多求經驗,就是前途的保障。」閱讀習慣應從小開始養成,甚至由家長共同參與,營造書香環境,讓閱讀變成「悅讀」,不再是件苦差事;更重要的,要學習從中得到樂趣與發想,成為生活中的精神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