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北竿恢復補貼航線為兩家進駐鋪路

  • 2020-08-15
 立委陳雪生國會辦公室不久前針對華信進駐馬祖航線邀集相關單位再次會商,其中提及民航局可以補貼政策讓華信在北竿試運轉,同時為未來的兩家進駐鋪路。離島補貼航線早年就有實施,政策推動的立足點是基於政府對離島交通的照顧與重視,以目前南北竿機場航班規劃來看確實存在極大差距,若能經由補貼政策讓另一家先行進駐北竿,對平衡南北班次以及減低市場衝擊是有正面幫助的。
 83年北竿機場開航時是列於民航局所謂離島補貼航線之一,和國內綠島、七美等航線相同,這個補貼指的不是居民票價上的補貼,而是交通部為維持離島空中交通正常運行直接對航空公司的補貼。92年南竿機場要開航,立榮在航權評選時,為了取得經營權,願意放棄外島航線補貼的優惠條件(當時航空公司每年大概可以得到二千多萬元的額外補貼),以北竿每日至少飛航三班來換取南竿航線經營的權利,北竿也從此由補貼航線除名。補貼航線是中央航空交通政策之一,因馬祖屬於特殊航線,爭取兩家進駐也不能草率為之,若是兩家進駐的結果是讓航空公司因惡性競爭而陷入經營困難,這也不是各界所樂見;因此,各界在推動兩家進駐的出發點應是全面提升台馬空運能量與品質。
 現階段馬祖航線僅立榮航空一家經營,在商言商,要兼顧兩個相距10公里的航點是在航班規劃有其難處,因此立榮一向視北竿航線為營運上的包袱,所以在班次的規劃上不得不取重避輕。爭取兩家進駐之所以進度緩慢,除了中央政策外,機場條件不一才是問題的關鍵,因北竿機場長度不足,現有機型必須減重起飛,對航空公司而言這項限制產生機隊調度上的困擾;其次是馬祖南北竿機場易受天候影響有效飛航率,貿然推動兩家進駐的結果可能導致商業利潤減少而降低經營意願與品質。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離島航線成為大熱門,馬祖整體觀光發展前景可期,僅就客源部份來看,現在推動兩家進駐是適當時機,但如何在馬祖機場條件不佳的情況下,讓兩家進駐朝良性競爭方向發展,在步驟上是不可操之過急的。立委辦公室提出先以北竿航線恢復補貼政策為誘因是可行的,此舉既不影響立榮現有的營運模式,又能讓華信有重回馬祖航線的適應期。北竿規劃為補貼航線與南竿航線並無抵觸,航空公司在政府補貼的政策支持之下可以維持生存,而地方所得到是交通運量與方便性提升。
 目前國內僅立榮及華信兩家公司有適合馬祖機場的機型,而立榮機隊較華信龐大且健全,短期仍會是台馬空運主力,在馬祖機場設施大幅改善之前,政府有責任透過政策來維持南北竿機場的運能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