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見馬祖的社區近來相繼開辦銀髮族群的共餐及健康促進活動,讓地區的長照網絡更為綿密。當前社會的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使青壯年成為「下有妻小、上有高堂」的夾心餅乾,經濟與心理上沉重的負擔肇致不願生、也不敢生,幾乎讓人口成長蹇滯不前,對整體地區發展亦非樂事,甚至躍上成為國安議題。
若能有適足資源來養兒育女,「多子多孫」相信會是許多鄉親共同的期盼;同樣的,若能陪伴長輩在宅老化、安享晚年,使其自在地走完生命餘暉,相信沒有拒絕的道理;但這些理想均與事願違,共同的關鍵環節就在於「環境」的友善程度不夠周全。
嬰幼兒養育的沉重負擔與懼怕,是生育率停頓的重要關鍵。許多縣市祭出生育每胎給予多少津貼來吸引人口移入與提振生育意願,看似誘因利基,短期內可吸引許多民眾用腳投票遷入戶口達成人口紅利,但補助領完後就立即遷出,又瞬間回復到原點,依然為治標不治本。事實上,影響出生率除家庭經濟問題外,更貼近的問題在於,如何撫養子女、照顧生活起居、甚至在心理的教育層面上給予健全等,隨著社會的快速演化,都不再能全盤用傳統方式來辦理,若缺乏有效的指導,光是人口的出生能帶來的正面效益仍有限。此外,為避免時聞的虐嬰家暴情事上演,能否建立系統且友善的托嬰環境,協助父母親等照護者喘息,亦是影響人口成長的關鍵。
再據衛福部推估,國人一生中長照需求時間平均約為7.3年,甚有長達至20年者,但當前氛圍似有過於輕忽這項威力的震懾。經常聽聞許多人認為,年老後規劃遷入養老院終老,似乎認為只要拖著一卡皮箱就能解決後續問題;但精算後除了基本服務費外,再依照護的需求加總,從數萬元至上百萬元皆有,其實所費不貲,除自身口袋深廣者外,實為相當的負擔,再加上還須排隊等待安置,實非想像中的單純容易。縱令在家自行照顧,不論子女或親友等,除照料專業能力與程度的不足與欠妥外,都諒有心力交瘁與疲軟時,使生活成為永無寧日的黑暗,讓人倫悲劇一幕幕的發生。
洵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理想中的大同社會,也是古今中外各國度努力的目標。當追求高度發展時,儘管物質建設振速起飛,但仍不能忽視這項攸關社會基礎建設軟實力的底蘊,惟有使嬰孩與鶴齡的照護能並駕齊驅,社會方能不斷前進與突破,引領社會進入新的里程碑。
社論/友善環境的建立讓青銀世代賡續共融
- 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