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傳統建築保存再生 讓馬祖更富有生氣與活力

  • 2020-08-23
 馬祖除了給予外界戰地的印象外,豐富的文化歷史與為數不少的傳統建築群一直以來是馬祖引以為傲且有別於其他地方之處。這些建築文化遺產,除了具有無價的文化價值外,它們還累積了先人的智慧及記錄了社會變遷的史實,這些資產是馬祖的共同意識,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它們免於受到損害威脅。因此,如何繼續保存舊有傳統建築,是公部門與民間都必須要持續正視的課題。
 老房子再利用,無疑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台灣本島許多縣市,皆有鼓勵老房子新生、再利用的民間團隊或公部門政策,成效斐然,吸引各種行業與職人進駐老房子,不盲目復舊,再結合商業活動,開展創意,串連社群,共同守護在地歷史文化價值。累積數年下來,對於歷史環境保存與再生的推動,展現巨大的影響力。我們以馬祖聚落保存再利用最成功的北竿芹壁為例,當時芹壁因為人口外流沒剩幾戶,少數住戶為了節省房子修繕成本,引進了最快速又便宜的鐵皮屋,這間鐵皮屋引起社會大眾一片嘩然,但也因此喚起大家對聚落保存的重視,接下來政府介入加上政策利多的輔導,芹壁今日才得以較完整保留傳統聚落型態。
 近年來,馬祖建設快速發展,新式的水泥住宅樓房大幅取代舊式傳統建築,繼而引發了環境變遷、聚落景觀丕變的現象。眾所周知,馬祖之美,其中之一就是舊建築的多樣風貌,然不能否認的是,因應居住的需求與經濟開發的壓力,適度的規劃增加住居空間容量乃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樣新舊的衝突下,合宜的規劃,包括了保護措施與導引住居空間的發展,使土地的利用與環境的資源、文化歷史維護並存,才有機會共創雙贏的局面。
 事實上,這些建築遺產的維護,絕對不能被視為一種次要或是短暫的行動,而是要更進一步將計畫成為導引動力,讓文化與舊環境美學轉化為經濟與再生的潛力,再經由妥善的保存再生、再利用,凸顯其本身的文化魅力,在觀光與經濟利益上發揮其價值。當然,整體的維護政策成功與否也取決於社會因素,必要的保護、限制及配合合宜的補助、補償,並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理解保護建築遺產乃是使命,為後代子孫留下祖先珍貴遺產的必要手段,那麼,保護的工作才能成為一種正向的循環。
 隨著人口逐漸增加、住宅需求提高,有限的建地炙手可熱,在空間不足及地價高漲的趨勢下,拆除傳統房舍改建新樓房成為風潮,馬祖特色的鄉村環境景觀在各式現代建築的興建中趨於雜亂,自然村的景觀丕變。不可否認,面臨社會變遷與人口增長下的發展,居住壓力必須正視外,但也應重視聚落的文化與環境特色,讓傳統建築、聚落成為馬祖的永續品牌。總之,保存地方傳統建築屬經常性的長遠工作,既要統合資源,更要有明確的上位計畫及策略方針。共同參與只是形成共識而已,具體的實作還要仰賴專業人士,並賦予足夠的創意,方能克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