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身後的另一種選擇

  • 2020-08-26
 不管富貴與否,人生最終走向死亡,衛福局日前與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合作,辦理生死咖啡館的相關講座,邀請鄉親共同討論生死議題,過去總是莫名忌諱的生死問題,在智識已開的現代,其實已經成為眾人可以共同討論、互相分享的主題,讓人生最後一哩路走得更加安心順暢。
 南竿鄉日前針對納骨塔二期工程進行專案報告,通過追加三千餘萬經費,完善整體改善計畫,雖然僅為報章一角落的小新聞,但其實多年前南竿鄉進行生命園區的興建計畫時,遭遇不少挫折與抗議,幸而當時主政者的堅持,今日南竿才有如同園區一般不輸台灣各縣市政府的身後安置處,不再冰涼、無生氣、陰森,而是充滿綠意、設備新穎,還有土地公庇護的寶地,這一點可以從成功山禮堂不斷攀高的使用率可見一斑。
 雖然在內政部每兩年的殯葬評比下,即便近年來地區殯葬設施大幅改善,連江縣依舊是居於後段班,主要是因為地區民情之故,像是縣內無禮儀服務業者,治喪行為多為宗親或鄰里互助,縣府應有制度化輔導及管理;再者,地區火化率低,且墓地已不敷使用,應加強規劃辦理並宣導「節葬」與「潔葬」之作為,建議於自治條例納入公墓墓基使用年限及環保自然葬等規定,使公墓墓基可循環利用。
 因為過去的避諱生死,就連死亡一詞都有許多的同義詞,像是過世、往生、作古、升天、駕鶴歸西等說法來借代死亡,自然很少人會在生前就想到如何規劃自己的身後事,這一點也會讓下一代無以適從,只能依循舊典,似乎未能依據傳統就是不孝,因此若能在生前能跟朋友親人談論生死,提前做好各項安排,其實是一件好事,也能讓自己身後事更符合自己的期望。
 常見的傳統葬禮不外乎土葬以及火葬,然而火化後再以土葬或是納骨塔的方式安置遺骨,對台灣這個小島來說,依然會耗盡太多土地資源。就土葬而言,一般常見的墳墓小則3-4坪,豪門家族動輒購地上百坪也很常見。目前法規已規定不得超過8平方公尺,但以長遠眼光來看,即使是土葬或是納骨塔都依舊會造成土地的負荷。另外在日本自然葬方式會較為盛行,主要也是眾人都發現,不管因為何種理由,每年會前往掃墓或祭拜的比例已經降到五成不到。
 地方民情無法短時間改變,特別是長者觀念無法很快的改變,更不適合強力要求,但隨著年輕一輩的觀念改變,移風易俗總會發生,以台灣為例早期同樣以土葬為主,但自105年起全國遺體火化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六,至於內政部自90年起推動的環保自然葬,全國可實施處已達33處,選擇樹葬、花葬或海葬的人數累計已超過三萬人,至今仍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誰說移風易俗不會發生。
 身後事的堅持不如身前珍惜每一位身邊人,身後事若只是做給別人看,或是造成家族之間的紛爭,那不如簡單清淨些,化做春泥更護土。
 馬祖的改變其實正在發生,人生最後一哩路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選擇,任何選擇都要尊重,但地方政府有責必須提供每一種選擇的支持後盾,讓馬祖成為真正的安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