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處積極爭取下,北竿后澳及塘岐今年度共有4間古厝利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經費進行修繕,未來是否還有相關計畫經費可挹注持續推動老聚落修繕不得而知,但從芹壁發展經驗得知,一直依賴政府資源非長久之計,來自社區基層的動力才是永續發展的法則。聚落修繕的最終目的是再利用,不管是商用還是公用,社區的人氣影響發展前景。
素有馬祖地中海美名的北竿芹壁村,近年來已然成為馬祖觀光的代名詞,甚至被認為是馬祖最具發展為國際級景點的區域,而芹壁可以說是從無到有,早期政府投入經費修房子然後委外經營,為芹壁再造起了領頭羊作用,後期聚落的發展幾乎全是民間自發投入,因為知名景點的商機讓民眾看到前景,此時不需要政府資源,社區的動力就很足夠。
北竿后澳村也有類似芹壁的發展過程,早年居民大量外移讓許多傳統古厝得以保留,初步統計約有近30間,而今年度再造歷史現場的經費只夠修2間古厝,雖然調查屋主配合政府修繕的意願都很高,但中央相關計畫是否能延續很難說,這30間古厝都要靠政府來修恐難達成。后澳村想要複製芹壁成功經驗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尋求聚落發展的用心是一樣,但方向與方法或許要因地制宜。
政府的補助受限於整體經費只能是帶頭作用,過去多年馬祖很多鄉村都有類似的補助計畫,大部分屋主為了節省修繕費用,都循政府全額出資然後提供15至20年使用權的模式,但經驗也告訴我們,傳統古厝整修完若沒有人員進駐,20年後恐怕又要進行大翻修,很可能一切又回到原點。整修後的再利用才是永續的關鍵,而再利用的動力絕對來自民間社區,因此民間用心經營,才會形成群體力量,才能看到未來。
聚落的長遠發展需要社區的共識,任何作為理應從愛鄉愛土的立場出發,各鄉至今都尚存未開發的傳統聚落群,在修繕重建的過程中需要更周延的考量,那怕只是一條小水溝、擋土牆都要考量是否會對整體發展有所衝擊。而公部門也應從法令面來檢討如何落實聚落風貌保存的機制,才不致讓一些無心或無知的作為脫序演出。
原汁原味傳統閩東式建築有其一定的保存價值,但隨著地區各聚落發展及觀光需求用途的不同,所謂新型態的閩東建築不斷出現,這是市場導向的結果,就商業角度看這些新閩東式建築算是成功,而北竿后澳村傳統聚落群也不見得要走芹壁路線。但不管是何路線,投入修繕是跨出重要第1步,接下來還是需要民間的力量整合做後盾,只有一步一腳印才是最紮實的基礎。
社論/聚落發展動力源自社區基層
- 20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