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構惜食環境 追求永續消費與生產

  • 2020-08-30
 為喚醒社會大眾珍惜食物,環保署推動惜食環境教育,反思是否過度取用造成食物浪費,進而對下一代造成負面影響?期能帶領大家共同反向省思、減少廚餘的產生,也減少消耗環境資源。惜食就是珍惜食物,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有1/3的食物,還沒進入人們的胃,就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的過程中被浪費了,全球每年扔掉約13億噸食物,且逾50%的食物浪費是集中在餐廳及消費者端。而大量的食物廢棄物,產生廚餘、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造成地球環境的負擔,現在許多國家都展開行動,希望尋找減少食物浪費的解方。
 近年,有愈來愈多的人關心食物浪費的議題,為避免太多可食用的食物淪落到進垃圾堆的命運,民間組織自發推廣創意措施,譬如目前在德國有100個「食物分享站」,其中半數設有公共冰箱,另外半數則有置物層架,內置民眾主動提供的安全食物或食材(以自己能吃能用為原則)。有人主動拿出食物與陌生人分享,也有餐廳以慈善為目的將「廚餘」做成餐點分享弱勢,更有年輕人推出App剩食外送服務,帶動年輕族「吃剩食」,有效對抗不景氣 。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穿越千年歲月,世人都琅琅上口,書寫一顆白米是農人歷經了辛苦耕作而來、得之不易。但曾幾何時,飲食習慣從全家共度的餐桌時光,演變為求新、求變、求快般的「速食文化」。現今食物取得太過容易,許多人已無法想像那一顆白米背後辛勞,從產地到餐桌,似乎變成最遙遠的距離。臺灣並非農業自給的國家,但臺灣一年糧食總損耗至少幾百萬噸;而且浪費模式與歐美大國相似,在餐廳、消費者後端的部分,浪費了超過五成的食物。這些消失的食物,不會憑空消失,它們把地球變成一個巨大垃圾桶,從製造到處理的過程中,耗費了巨大的能源,也惡化環境可承受的能力,也導致了全球暖化加劇!
 通常最大的剩食,就在家中冰箱內!很多人習慣買太多、煮太多、放太久,也不知道怎麼收納管理不同的食材,把各種生食、熟食都塞進冰箱,以為是替食物穿上保護衣,結果冰箱成了大型廚餘箱,導致食物發生變質、腐敗,影響家人「吃」的安全與健康。響應惜食其實很簡單,例如「吃多少、點多少」、「吃在地」、「吃全食」或是主動說出不吃的食材等,吃不完就打包帶回家繼續享用或和親友分享,都是很好的惜食行動。
 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定時定量購買、寫下購物清單、盡量不衝動購物。願一己之力終能如涓滴細流,匯聚成永續消費的泱泱之河。讓我們一起珍惜食物,一同建構惜食的環境,為下一代留下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