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一則「一起改變拋棄式的生活習慣」專題,特別引發人深思,特別是生活在環海島嶼的馬祖鄉親更是有感,不斷的淨灘卻沒有乾淨的一天,到底是怎樣的噩夢,大海呈現的汙染完全是人類所致,如果把海灘垃圾進行結構分析,會清楚地發現,多是人類為方便所使用的拋棄性物品,人類的一時方便卻造成地球千萬年的汙染。
塑膠除了變成我們每日幾乎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它也占據了整個海洋。如今,從極圈到赤道、海岸到河口、海面到海床的各個角落,普遍存在於全球海洋中的人造垃圾可約歸為兩大類,即漁具跟塑膠廢棄物。尤其是消費者使用後的塑膠廢棄物,不意外地在各地的抽樣調查中,占了絕對大多數。
2014年,在超過三億噸的塑膠製品生產之中,只有約百分之五被有效率的回收,百分之四十去了垃圾掩埋場,整整有三分之一進入脆弱的生態系統中,而海洋算是受害最深的。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發表的報告中就指出,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每年約有八億噸,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台垃圾卡車,將車上的垃圾都倒入海中。
確實有少部分的塑膠,經過降級回收之後,可轉製成其他產品,不過絕大多數的塑膠都進入掩埋場,花上五百到一千年不等的時間去分解,或者被焚化、被丟棄。而另外有一種號稱可生物分解的塑膠製品,事實上多數以自然原料製成的塑膠製品,在分解時會產生甲烷,其暖化效果甚至比二氧化碳要高25倍。
另外塑膠產業建立在日漸難取得的石油之上,從塑膠本身的原料、生產過程到產品運輸,都需要仰賴愈來愈稀少的石油。但塑膠產品本身的使用時間,卻常常僅有幾分鐘,如喝完一罐飲料、吃完一包餅乾、用完一瓶洗髮精等。在被使用完後,塑膠的正式壽命雖然結束,但緊接著卻又進入了另一個漫長且無止盡的「丟棄後生命」。
如此想來,塑膠除了給予我們生活中些許便利外,幾乎百害而無一利,怎麼改變已經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其實國內外都有人開始身體力行,在台灣創立小事生活的洪平珊,不但在自己生活中實踐無塑生活,更不斷的開發商品,希望可以將減塑的概念推廣。她分享如何讓塑膠從自己生活中消失,其實並非將塑膠視為敵人,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有意識的選擇對自己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位林冠廷用影片紀錄自己一週累積多少垃圾,透過記錄讓大家看到在不改變生活作息的情況下,也能輕鬆過著無塑生活。
在許多年的實踐中,發現只要改變拋棄式的生活習慣,就可以自然而然減少生活中不經意使用的便利塑膠,也許可以從自備購物袋,買不精裝的食物,拒絕瓶裝水,索取電子發票、減少消費愛用二手物品,甚至有些人開始使用布衛生棉、布尿布,主要就是將生活中必須的物品一再使用,而非用後即丟。
科學家利用現階段能取得的資料,估計海洋裡約有一億五千萬噸的塑膠垃圾,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到2025年海中每三噸的魚就有一噸的塑膠垃圾,到2050年海中垃圾就會比魚還多。人類貪圖方便的結果,最後傷害支持地球運作的海洋環境,最終威脅人類自身的生活、健康和安全,為了讓下一代活得更幸福,期許眾人能犧牲些許的方便,一起當個不塑之客。
社論/一起改變拋棄式的生活習慣
- 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