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支持青年返鄉

  • 2020-09-23
 這幾年馬祖開始出現在外求學的年輕人返鄉,也許是創業、也許是地方創生,甚至是參與公共事務,總的來說讓原本只有老弱婦孺及公務員的島嶼,開始出現生氣。馬祖的孩子外出求學是必然,因為島嶼無法提供高等教育的多樣選擇,求學後自然而然地留在外地工作,外地結婚生子,與家鄉連結日益減少,這似乎是島嶼的宿命,但這幾年在政策的支持下,開始出現些許變化,年輕人逐漸為馬祖帶來創意與變化,讓馬祖開始展現生命力。
 報載東引鹹味合作社的開幕,想來重點並非一家新店的誕生,對於在地鄉親而言,重要的是一群年輕人的回流,長者都能記得在地曾經的繁榮,卻隨著歲月為生計人口不斷的外流,一間間的房舍開始凋零,整個島嶼呈現一幅蕭條的顏色,人煙稀少、了無生氣,經濟活動不彰,簡而言之倘不是從事軍、公、教,似乎無法在地生存。
 馬祖推展觀光這幾年方有起色,加上疫情影響,讓島嶼觀光業開始直線加碼,原本的從業人員自然無法應付,而老派的經營也無法服膺現代年輕人的需求、吸引年輕人目光,年輕人或者說下一代的馬祖人返鄉開始提供更多充滿新穎與理念的營生法則,便利商店的普及可以說是方便,但沒有特色,只有島嶼故事結合的店家,方是吸引觀光客之所在。
 中央政府這幾年不斷加碼支持青年返鄉,將地方創生定位為國家安全戰略級政策,特定108為地方創生元年,並指示國家發展委員會展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為因應總人口負成長及人口過度集中都會區,將全台134處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區,期望根據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產業,讓人口回流青年返鄉,包括內政部城鎮之心、青發署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文化部社區計畫及國家記憶庫等,都是服膺地方創生精神的政策。
 從馬祖青年發展協會開始,馬祖公共政策開始出現年輕人的聲音,有些長者會以為年輕人懂什麼,但未來馬祖發展勢必要交棒青年,現在應該要協助與輔導年輕人為馬祖做些什麼,因為下個世代屬於他們,馬祖未來的發展也必須仰賴他們。
 觀光業需要什麼元素,在地文化元素,長期生活在馬祖的人也許習以為常,但返鄉的青年卻帶著與觀光客一致的眼光,知道什麼才是吸引人的創意,像是老屋、據點結合的民宿,不用一次性商品的堅持,或者像是繼光餅創意料理、東引魚露工廠的重生等,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坦言,馬祖融合閩東、戰地、海島的獨特文化,只要維持好就能驚豔旅人。
 創業階段的不足需要更多人的協助,青創者直言如果縣府能加強各局處的整合,簡化各種申請步驟,讓青年在創業上更有方向依循,相信更能鼓勵青年發揮創意;而長期擔任政府多項計畫的專家也表示,返鄉是建構創生的必然,但我們需要建構完整的支持系統,青年初返鄉也許帶著對故鄉的認同與想像,但地方政府有責任打造地方基礎系統,讓青年生活無虞之外,給予創業更多行政與資源的協助,單一窗口不是口號,必須付諸執行,方能讓青年迴游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