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視馬祖傳統建築匠師的傳承

  • 2020-09-26
 文化部日前首度前往金門地區實施傳統匠師資格審查考試,這對於地方文化資產保留與修復具重大意義。馬祖部份聚落以傳統閩東式建築為主軸特色,近年來更有不少公共建設將傳統砌石納入設計元素,然而地區老匠師逐漸凋零,砌石技藝面臨失傳危機,期盼地方及中央都要正視這個問題,今後不論在政策面還是實務面都需要更強的力道介入,讓閩東建築的精神傳承。
 現階段文化部傳統匠師審查有漢式大木作、日式大木作、小木作、鑿花作、漢式瓦作、日式瓦作、泥作(土水作)、石作、泥塑剪黏及彩繪作等10個技術項目。而馬祖地區以閩東建築為特色,其中牽涉到的技藝包括漢式瓦作、漢式大木作和石作。在戰地政務解除初期,地方政府及民間有心人士投入傳統閩東式建築修復與再利用工作,其中最為成功的範例是北竿芹壁村,但從芹壁的石厝修復成果不難看出,初期與後期的建築質感就有很大差別。早期投入傳統建築修復的匠師至今大多已凋零,取而代之的是半路出師的台灣泥水師,修復作品質感自然會有差別。
 閩東傳統建築砌石工法需要傳承,一塊石頭影響一面牆,一面牆則影響整個聚落。近年來除了傳統民宅古厝的修復,還有很多村容景觀的公共建設會運用到砌石工法,內行人只要看一眼就知道這面牆是否出自正統匠師之手。如今地區各村各角落都可見到不同型式的砌石矮牆,但各家工法不同,所呈現出來的基調亦不同;所謂的亂石砌其實是砌石功力展現,而非普通泥水師的亂砌。早年地方政府曾經推動傳統砌石技藝傳承計畫,只可惜沒能延續,大部份匠師最終仍得面對生計的問題,政府要設法保障傳統匠師工作權才是未來技藝能否傳承的關鍵。
 文化部推動修訂傳統匠師審查作業要點,馬祖是否納入考量不得知,但實務的需求必須面對。閩東建築風貌的保存與發揚在未來觀光產業乃至於地方特色文化形塑都具一定的功能,公部門應以更長遠的目光看待匠師技藝傳承工作。過去幾年拜小三通交流之便,部份來自大陸福建的匠師加入馬祖傳統砌石行列,但以目前兩岸關係來看,大陸技師要來恐怕有很大阻力,設法培訓在地匠師才是永續之道。
 縣府文化處今年也在北竿及東引等地投入經費修復歷史建築,未來還會更多類似案子推出,其中涉及傳統工法的部份應透過法令面要求包商聘請在地匠師,並將技藝傳承納入考核評比。技藝的傳承需要年輕人的加入,然而大部份年輕人不願投入砌石這項耗力的工作,因此政府要從傳承的角度思考,提供青年工作機會,甚至是高薪的誘因,塑造永續傳承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