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海漂垃圾離島共同的痛

  • 2020-09-30
 離島相同的夢魘,一提到海漂垃圾就心酸,風浪一來帶來的不僅是海濤與細沙,更有揮之不去的海漂垃圾,這些非離島島民所產生的垃圾,卻要離島自行清掃與清運,且不談需要多少的人力與費用,更重要的是對離島生活環境與觀光生計的重大影響。
 離島三縣市因為面面環海,這些年來深受海漂垃圾之苦,大量的海漂垃圾來自大陸九龍江、閩江口,垃圾的內容也隨著大陸經濟條件變化而異動,早年還有醫療用針頭、導管或工業用塑膠桶,後來逐漸轉變為民生用品包含飲料罐、塑膠瓶;但不變的是沿近海養殖漁業及漁業漁船等,會帶來大量的保麗龍等漁業廢棄物。
 馬祖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國旅發燒,離島更因搭機之故有類出國樂趣,而吸引許多人前來旅遊,夏季還好但入秋鋒面一來,揮之不竭的海漂垃圾,也讓各村及相關單位不斷組織淨灘,像六月起各主要澳口、沙灘,各社區發展協會都在馬管處及地方環保單位的協力下,一起撿拾各式各樣的海漂垃圾,還沙灘暫時的乾淨面貌,以迎接各地來的遊客。
 淨灘幾乎已經是離島鄉親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金、馬、澎地方政府無不使盡方法,想要解決海漂垃圾問題,積極爭取中央給予補助,環保署考量金門縣、連江縣及澎湖縣長年受到海漂垃圾之影響,並認同大陸海漂垃圾非屬離島當地居民產生,海漂垃圾之清除應非屬地方性事務,為協助離島縣市處理海漂垃圾問題,環保署於105年4月7日核定「離島3縣市淨灘及海漂(底)垃圾清除處理5年計畫」,自105至109年規劃補助離島3縣市新臺幣4億2,477萬1,000元,辦理淨灘、海漂(底)垃圾清除及海洋環境教育宣導、轉運處理及資源回收等相關工作。
 除此之外十年來,金門、連江等地方政府不斷嘗試與連江、廈門合作解決問題,多次與對岸進行海漂垃圾處理的磋商,廈門甚至已成立海上環衛隊、垃圾打撈船,試圖降低垃圾量,不過金門縣環保局坦言,每年海漂垃圾量從上千噸降到四、五百噸已是瓶頸。至於環保署亦曾赴昆明與大陸環保部意見交流,海漂垃圾就是議題之一,無奈海漂垃圾在大陸分屬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漁業局,以及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未有中央政策支持難以有結果,以至於持續停留在意見交流,現在兩岸氛圍不佳連意見交流都有問題。
 此次離島運動會讓三縣首長齊聚,金門以老大哥的身分邀請其他兩縣年底共赴金門,召開海漂垃圾處理論壇,面對存在已久的問題,除了讓三縣分享共同處理經驗與工作交流,三縣更期望未來共同建立兩岸協商機制,有效降低海漂物之治本方法,包括源頭減量、落實廢棄物不隨意棄置目標、出海口及海域設置攔截、攔阻等設施,落實污染管制措施,加強海域垃圾打撈作業並擴大保潔範圍。
 海漂垃圾無國界,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問題,荷蘭青年史萊特為清除海洋塑膠垃圾打造的「海洋吸塵器」,在去年10月間首次成功收集垃圾,並在加拿大展示所蒐集的海洋垃圾;而國內台灣湛藍海洋聯盟與中央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專門收集海漂垃圾的機器人「湛鬥機」,並選定桃園新屋永安漁港進行最新測試,也許不久的未來會出現更科技的方法解決海漂垃圾,但最重要的卻是人類減少廢棄物,惟有改變生活習慣,源頭管制,不亂丟垃圾,才是真正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