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前半年的死亡人數正式超過出生人數,前年還在憂心出生人數快破十八萬,隔年立即降到十七萬,台灣新生兒下降的速度猝不及防,這幾年幾乎呈現一年掉一萬的窘況,不論政府祭出多少補助政策,都無法讓新生兒數字增加,「生」不如「死」的黃金交叉終於在今年出現,台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預計五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在此刻傳出北竿人口數略有增加,怎不令人欣喜。
這幾年台灣諸多縣市都祭出抽獎或補助等政策,希望拉抬縣市總人口數,但就台灣整體來看,大體就是乘著高速火箭朝著高齡化社會邁進,原本生孩子的事是各家私事,如今已然升級涉及國家安全的大事,從中央到地方都必須嚴正以待,學者已經預言全台有二百多個鄉鎮將爆死城危機。
內政部最新統計,近十年來全國戶籍戶數增幅為11.3%,其中連江縣北竿鄉增幅達88.54%,名列全國之冠,八月全鄉總戶數為774戶,較去年同期增加70戶, 而實際全鄉設籍總人口數107年為2418人,108年為2574人,至今年八月為2635人。但實際了解戶數增加原因,除部份新增建物申辦門牌戶籍外,大多是外來人口移入分戶造成需求,其他人口小幅增加原因,還有海大馬祖校區成立後,學生為搭機需求遷戶,但未來都會隨著學期異動隨時增減。
台灣少子化已然無法產生變化,但人口失衡分布嚴重出現在都會與非都會,以及城鄉間越趨嚴峻,十年前從南北兩個直轄市改制為六都,想打破資源壟斷現象,但依舊無法改變人口朝向中北部跑的趨勢,當然主因為生活機能、交通及就業機會等,年輕人為生計往都會區跑,年長者又為生活便利及醫療資源往北部跑,如此一來鄉鎮人口自然惡性循環無法平均分布。
但回顧全台十年人口消長,會發現離島的金門是人口增幅最大的縣市,馬祖位列第二,金門縣長直言,增幅比例最高,主要來自於當地人口數相較較少,只要增加一些在比例上就放大,外漂的金門僑民數量非常可觀,光新北市就有三十萬。另外金馬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即便帳面上人數成長似乎不錯,卻有著明顯的籍在人不在的現象,常住人口只有總人口一半左右,對於這樣的現象,金馬兩縣府都必須謹慎推動政策,儘量將寶貴資源留給在當地生活的長住居民。
人口結構影響著地方未來的發展,中央政府援引日本地方創生政策,希望為地方找到商機與生機,協助地方產業復甦,但中央政策緩不濟急,最難做的是留住年輕人,金門縣長強調,要鼓勵人口移入,就學、就業、創業,沒有別的,唯有如此,之前因特定政策入籍的人口,才不會快速流失。
金、馬情況類似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像金大每年帶來的千名新生,縣府提供就學津貼與交通津貼,畢業前還會協助就業輔導和創業諮詢,增加學生留下的意願,當然根本之道就是不斷為在地經濟提供活水;除了外來移民外,在地鄉親的生育狀況也很重要,馬祖這幾年做得很不錯,提供營養補助金、育兒津貼、完整的公共托育、生育獎金及學費優惠、免費營養午餐等,盡量減輕年輕人負擔,提升年輕人婚育的意願。面對人口老化與分布不均的現況,唯有想方設法讓年輕人留下來發展,才代表一個城市看得見希望,化解鄉鎮凋零危機,就是把人留下來。
社論/把人留下來
- 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