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由於沒有颱風來襲帶來雨量,馬祖各鄉水庫的有效儲水量都來到低點,但這其實是常態,因為馬祖降雨性質屬大陸沿海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偏低,加上地勢使然雨水留存不易,因此過去經常發生減壓供水或停水,這種現象在海淡廠穩定供水後不再出現,也讓眾人遺忘離島水資源得來不易,離島每一滴水都是高成本換來,我們應該比其他人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讓節約用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東引東湧水庫及北竿坂里水庫水位都出現這幾年的新低點,但其實最低的在南竿,總蓄水量已不到五成,但地區依舊未出現限水的危機,主要因為地區有海淡廠的支援。馬祖地區因為島嶼地形致使地面水可供水量較少,在南竿三期950噸海淡廠及東引250噸海淡廠擴充工程,分別於2010及2013年完工並營運,已確保南竿及東引人口較多鄉鎮供水無虞。加上北竿及西莒的海淡廠,經統計近五年馬祖地區水庫及海淡廠供水量,占比約為35%及65%,顯而易見海淡水已成為馬祖地區非常重要之供水來源。
馬祖因自然水源不定長期陷於缺水問題,海淡廠補足自有水源不足問題,讓馬祖民眾錯以為馬祖再也不會缺水,因此更缺乏節約用水意識。孰不知長期仰賴海淡水仍然有很大的風險存在,首先就是海淡水的產水成本驚人的高,要產生海淡水必須使用高耗能的機組,因此我們是用著同樣得來不易的電去換水,一度水成本70餘元,民眾只付10元,是不會理解水資源珍貴的道理。再來,過度仰賴海淡水,一旦機組出現問題就會立即面臨無水可用的危機,過去就曾發生西莒海淡廠內裝置故障,國內找不到新品更換,讓空窗期出現缺水危機。
而眾人不知台灣因為沒有分級用水的制度,供水系統又過度單一,讓透過逆滲透產生已達飲用水等級的海淡水,再度進入水庫,再透過自來水系統提供給家戶使用,中間再有水管漏水的佚失,每一家水龍頭打開來所流出的水,是歷經多少階段、多少成本所累積出來的成果。
隨著海淡廠機具老舊問題開始產生,水利署也開始進行離島供水第二期改善計畫,在馬祖要進行地區供水設施更新改善,包括湖庫間既有輸水管線汰換與配水池改善、水庫水源之淨水處理改善、圖資建置與更新等,希望可確保湖庫水源之彈性調度能力,提高自然水源供水能力。另馬祖各海淡廠完工至今已逾十年,廠內設備老舊鏽蝕,且多數設備已達財產報廢年限,更不要說舊型設備用電量較高,為避免因設備功能影響正常供水,擬增設相關系統提升備援能力,提高穩定供水能力。
以前有一本繪本叫小水滴的旅行,主要在敘述水的流動,以及水來到我們身邊過程的不易,在離島每一位民眾都應該知道這樣的故事,因為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水,是經過多少人的努力以及多少的資源,才能讓大家不虞匱乏的使用,這樣的豐足不是必然,而是要付出許多代價,為永續這樣的珍貴資源,建立全島節約用水的共識是必要的。
社論/建立全民共識的節水文化
-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