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各界的支持下,四鄉五島相繼推出各種形式的親子課程與講座,冀望藉由活動的帶領拉近親代與子代間的距離,共同享受成長的甜蜜時光。但當今諸多孩子的成長培育重擔多落在母親身上,共同原因並非其十項全能,而繫於對另一半在育兒上的不放心與缺乏信心,甚至是擔憂搞砸,肇致有戲謔為「豬隊友」。在這般循環下,母職的角色只會日益辛苦,壓力沉重上升,使得孩子對家庭的依附關係出現傾斜一方的情事。
要讓父職角色從「豬隊友」躍升為「神隊友」,首要的任務就是試著把孩子推給父親來照顧。要讓爸爸懂得如何撫育,就必須讓他們跟孩童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得以能拉近彼此關係。媽媽可以嘗試讓父親從幾小時與孩子的單獨共處,到漸漸延伸為一段時間的帶領,不論過程中父方是否能勝任成為超級奶爸,抑或是像個大孩子一樣的胡鬧搗亂、人仰馬翻,都能讓渠等體驗撫育工作的箇中滋味,從中知曉要如何調整脾氣、個性等,才能讓孩子願意、也享受和爸爸的親子時光。
其次要能降低對爸爸親子互動入門的標準,方能建立與強化信心。據指出,許多夫妻在育兒上出現爭執的原因之一,在於雙方的養育認知與能力出現差異、無法齊步時而產生爭執。父親或因天性與基因構造之故,在養育的能力上不若母親來得優勢,舉凡從包尿布、餵奶,乃至於陪伴與共學都非拿手與生俱來,若對其要求標準過高,不啻是在打擊信心與成就感。倘降低要求的水準,給予逐步學習從生疏到精熟的機會,並用更多更大的耐心來待之,讓爸爸從養育上得到成就感,證明自我價值感,諒必能提高參與的意願。
更重要的是,需給予父職角色不斷的讚美與鼓勵,成為進步的養分和動力。蓋瑞•巧門(Gary Chapman)在《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指出,愛與被愛是人們的基本需求,若夫妻雙方能增加生活上「肯定的言詞」、「精喜的時刻」、「接受禮物的嘉許」、「落實服務的行動」、以及「身體的接觸」等愛的互動,必能在婚姻上帶來更多的潤滑與融洽;倘猶乏愛的互動,將顯得生活乏善與尖銳,誠如蓋氏所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如同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洵是,我們希望父親成就何種能力與角色,就必須往該方向來鼓舞前進。
電影《神偷奶爸》有句經典台詞是這樣說的:「我知道有人能改變你,你再也不會顯得平庸!」洵如所示,要增加家庭的「爸爸力」,讓親子關係的愉悅能徜徉在雙親間,尚需不斷反覆前述的操作,給予嘗試、鼓勵、肯定,相信必能為家庭的關係更提升層次,也是在推廣親子互動上重要的努力。
社論/爸爸給力與媽媽得力是提振親子關係的良方
- 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