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陸漁工逐年限縮已是趨勢

  • 2020-10-17
 馬祖海洋資源豐富,自古即為良好漁場,也因為這樣讓列島周邊海域成為各路討海人必爭之地,然而在過度捕撈的情況下馬祖已逐漸步入無魚之島的困境。近來有關章魚籠及大陸漁工問題備受各界關注,其實這兩種漁業問題息息相關,根源在於大陸漁工政策是否應因時制宜做調整。開放大陸漁工為中央漁業政策且行之有年,貿然喊停恐帶來較大衝擊,然而在地方民意壓力下,大陸漁工限縮已是趨勢,政府應適度檢討逐年降低漁工配額,直至漁業活動回復常態。
 早年政府基於台灣漁業人力不足問題,進而開放大陸及外籍漁工進入職場,馬祖也因為捕魚人口老化出現斷層的情況下引進大陸及外籍漁工。馬祖與台灣整體環境不同,開放大陸漁工政策因地緣關係有了不同意義和實質運作上的弊端。眾所皆知,馬祖現存的大陸漁工作業船過半為全陸資,在地漁民只掛名負責出海報關,而這樣的政策等於讓早年越界捕魚的行為合法化,且大部份漁貨是回銷大陸,本地民眾想要吃到新鮮魚反而很難。
 大陸漁工船因為幾為全陸資,盈虧及經營風險全由陸方承擔,這種情況下大陸漁工船為了生計非得全時工作不可,海裡下的章魚籠和刺網是一艘比一艘多,造成過漁的現象普遍在馬祖各島存在,而海域內因為過漁造成海底生態的破壞更是難以評估。外籍漁工型態則大不相同,船主與漁工是主雇關係,我方船主盈虧自負,不管有魚沒魚,每月要付固定薪水,此時若不是專業的漁民是無法承擔捕不到的經營壓力,所以地區外籍漁工的數量一直沒有很大成長空間。
 現行大陸漁工政策與整體限漁、休漁政策相違背,漁業署也在檢討政策的合適性,但目前政策未停止,只是部份縣市依據現況有所調整。馬祖地區該不該引進大陸漁工其實各界說法不一,雖說大部份漁工船為陸資,但仍有少數是正常主雇關係,貿然實施限制有違相關法令,對現況衝擊可能過大,但漁業主管機關應該能夠呼吸到社會主流意見的氛圍,比較恰當的作法是在順應中央限漁政策下,逐年限縮大陸漁工數額,也讓一些合法漁民有轉型的機會。
 限漁、護漁是重要的漁業政策大方向,然而相關的配套不能與政策背道而馳,特別馬祖與台灣漁業環境不同,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在此更顯重要。隨著全球漁源枯竭的時代來臨,海洋復育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馬祖早年以海為田的生活型態也跟著轉變,但只要地方有發展,對於海洋資源的需求只會與日俱增。大陸漁工長年在馬祖所產生的漁事糾紛必須透過政策來平息,地方政府也聽到基層的聲音,訂定相關作業要點送民意機關審查,相信在各界重視努力下,順應趨勢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