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海洋污染的防範於未然

  • 2020-10-21
 日前環資局舉辦一場海洋污染緊急應變實兵模擬演練,結合相關單位預作應變的訓練,我們給予百分百的肯定,因為海洋的油污只要發生就是跟時間賽跑,任何的推諉與延宕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馬祖海洋污染其實年年都有,港務單位每年都會發現有不良船隻偷倒廢油污染海洋的事件,只是影響範圍的大小,惟一旦發生重油污染,都會對海洋及生態造成永久的傷害,因此防範於未然是必要的工作,更是全民必須引以為戒的共識。
 馬祖因為四面環海船隻自然是重要的對外交通工具,回顧近十年來,海域幾乎年年都有小型的油污事件,大部分都是不良船主偷倒廢油或漏油,也有海釣船擱淺及船隻翻覆漏油等事件,但大體尚能有效處理,因為影響範圍較小;但其他的重大油污事件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像金門五年前因為莫蘭蒂颱風將原本停泊在廈門港的中國貨輪「港泰台州」號,漂出港口擱淺在金門西南角的古崗海岸,漏出的油污隨著海流污染整個料羅灣。
 重油的污染清理困難,多少位清潔人員先用湯匙刮掉厚厚的一層油,再用吸油棉處理,卡在岩縫深處的油污幾乎無法清除,現場可見逃不走的海洋齒、海膽、珊瑚等生物泡在油水中奄奄一息,同樣逃不走的,還有住在沙裡的花蛤,和附著在礁岩上的珠螺、蚵岩螺等螺貝類,這些金門民眾常常會採集食用的海產,都無法繼續食用,更不要說油污的刺鼻味,這些傷害都會綿延數載而不可知。
 台灣這幾年也發生數起重大海洋污染事件,像是五年前發生在石門的本國籍「德翔台北」貨輪,因為風浪衝擊造成船體斷裂,大量重油洩漏,船上還載運化學物質,還有十年前的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擱淺事件,都對台灣海域造成重大傷害。不要以為發生在遙遠海域的問題跟我們毫無干係,根據《科學人》雜誌的說明,原油裡的有毒化合物因地而異,但問題最大的是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包括苯、甲苯與二甲苯,這些化合物會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危害,原油中的多環芳烴等化學物質很難溶於水,會持續留在環境中,多環芳烴是著名致癌物質,它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或呼吸系統進入人體,可能導致癌症。若於颱風季節發生漏油,在風暴助長下可能把浮油和有毒物質推向陸地,使更多人接觸到有害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巨大威脅。
 台灣海峽是許多國家要開往日、韓、中的必經途徑,但因為台灣國際地位以及面海區域廣大,加上台灣的管控船隻不若他國發達,就有一些船隻抱著僥倖心態,擅自在台灣海峽排放廢油,幾年前澎湖海域就發生這樣的問題,隨著東北季風發現海面油污漂來,必須清理油污,卻找不到肇事者,讓地方政府徒呼無奈。
 因此,要防範於未然除了加重處罰外,也必須建立海岸管理的嚴謹機制,現在台灣海洋事務管理的權責分散,也是一大問題,環保署的管轄範圍為海岸環境,漁民及漁業事務屬於農委會漁業署,走私偷渡執行單位則屬海巡署,航道管控則與交通部航港局相關,權責過度分散如同多頭馬車,使得發生事故時難以及時反應處理。
 馬祖面對海洋油污必須審慎以對,因為這是海島的必然,強化碼頭進出的管理,航道的檢討規劃,安全距離的重新規劃,當然還有老舊船隻的加強稽查,均需澈底治理,最後當然要加強民眾對環境教育的認知,以喚醒海洋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