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家扶中心日前舉辦兒保宣導暨社區兒少活動,以「陪伴孩子,我可以」為活動主題,關心兒童保護議題,鼓勵大人成為守護孩子的英雄,讓北疆孩子平安無虞的成長。
現代家庭在種種主客觀環境挑戰下,孩子生得日益減少,家戶平均能有1至2名孩童已經算是多,儘管馬祖地區的數值可能再高一些,但相較早先的社會已大幅降低許多。但更為驚人的是,父母與孩子最親密的保存期限卻也不斷在縮減,一瞬間就從手上的嬰孩轉入青春期的青年。
早先農業社會儘管經濟壓力不比現在低,但由於是大家庭制的關係,與(曾)祖父母、父母、手足、親戚等住在一塊,縱令是分住也可能只是箭步之遙的距離,關係網絡相當緊密,彼此間能互相關照,孩子不擔心沒有人陪、無人幫忙看照,也有許多同儕能互動,故而出生率自然就增加許多,子孫滿堂的熱鬧是常見情景。但隨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發達,社會關係網絡不如以往,冷漠把心牆一道道豎立起來,戶戶幾乎都以小家庭為主,甚至有人形容根本沒有所謂的鄰居,孩童出生後除了自己照顧外勢必得找褓姆協助,但又很怕受到虐待,致使家長們越生越少,甚至索興當個「頂客族」(Double Income, No Kids)。
但也矛盾的是,儘管各個孩子都是寶,但許多家長卻為了賺錢養家,早出晚歸或兼差,為求經濟而將孩子托給父母親或是托嬰中心,迄下班後再接回;如此,每天除了睡覺外難有更為親近的互動,孩童不知不覺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悄悄地長大。近來更隨著手機的興起,常見父母把3C產品當作褓姆,在聲光效果的渲染刺激下,使腦波中印入的多是輻射與數位動畫,留下的是冰冷沒溫度的單向互動。
特別是學齡前的關係沒穩固,無法建立起親密的互動,一旦進了學校這社會化的環境後,受到同儕的影響下,為從中彌補家庭缺乏的認同感,漸漸地就會移轉生活重心,和父母的連結度逐漸下降,讓這艘停留在避風港的家使出港灣,在海洋中飄揚。
曾有專家說,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但在現代科技與心靈的冷漠感驅使下,很可能會越來越低。我們認為,家長們應有歸零思維,經濟只要夠用就好,要力圖找回家庭最原始的初衷,多花時間陪在孩子身上,用心牽著他們的小手一起長大,聽著天真純潔的笑聲作為紓壓良劑,看著燦爛的笑容讓壓力融化於其中,珍惜親子間的每一天,才是讓這段關係能維持品質的防腐劑。
社論/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功課
- 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