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減少海洋廢棄物 大家要共同承擔減廢及回收責任

  • 2020-11-03
 全球每年有一二七○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九成四沉入海底,成為「看不見的海洋垃圾」。近來,環境顧問業者結合國內海洋學者公布台灣海底垃圾調查,發現台灣西海岸八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密度是全球的一點五倍,逾九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膠。海底垃圾過去甚少被關注,外界多關注沙灘、海面等肉眼可見海廢,學者示警,海底垃圾不僅影響生態,進入魚類、浮游生物身體後,最後恐透過食物鏈被人類吃下肚。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台灣西海岸的海底垃圾有近六成為纖維布料,包括漁網、米袋、飼料袋、砂石袋等,還有三成是塑膠袋、塑膠包裝等膜狀塑膠。位在離島的馬祖,雖然沒有納入調查,但是沿近岸的海底垃圾量一定也不少。有些垃圾原本可能漂浮在海面或中層海洋,但逐漸被波浪、沙土攪動變成小小的塑膠微粒,又被細菌、藻類等生物附著,逐漸沉海。
 淨灘活動,已經成為馬祖的生活日常,住在這裡的多數軍民都曾參加淨灘,面對堆積如山的寶特瓶、保麗龍、漁具,心裡都會升起「怎麼清都清不完」的無奈。但海底垃圾問題更嚴峻,而且海底垃圾的清除成本,百倍、千倍於陸地,只是一般民眾沒有潛水技術難以參與。掛底漁網、錨繩等漁業廢棄物隨處可見,塑膠雖然比海水輕,但因為長時間在海水中漂浮,造成細菌、藻類等生物附著而抵銷浮力而沉海底。有的重量跟體積都很龐大,人力根本搬不上來,對海洋生態造成難以復原的破壞。
 根據在馬祖淨灘的經驗與發現,寶特瓶、保麗龍最多,寶特瓶來源主要是大陸,台灣的也有,廢棄漁網也經常發現,這些垃圾成為一個又一個的陷阱,是海洋無情的殺手。
 過去民眾多關注沙灘及海面的垃圾,但是事實真相是超過九成的海洋垃圾沉入海底,數量巨大難以全數移除,清除須相當耗費人力資源,需要有一定的潛水技術才能清理,根本不符效益。耗費巨大的人力與物力清除海廢只能治標,源頭仍是減少廢棄物、做好垃圾管制,才能治本。攔截廢棄物不要進入海洋,更要從教育著手,加強海洋環境教育,維護生態環境。
 政府應思考提出處理相關廢棄物的長遠政策,不能只是舉辦淨灘活動。海洋污染來源相當多元,有關海洋環境維護,包含建立漁網回收機制,鼓勵養殖用保麗龍改為可重複利用的材質,減少廢棄漁網和保麗龍。
 此外,正視塑膠濫用的問題,並從使用量最大、最廣泛的塑膠袋、免洗餐具著手,除擴大塑膠袋管制範圍及提升塑膠袋費用外,內用店家或攤販不提供任何材質免洗餐具以及鼓勵商家提供外帶客人自備容器的優惠。唯有每一個人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了解減塑之必要性,才能突破海廢污染困境,進而我們的環境才能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