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中風和其他急性血管疾病發病率也增加,近日就傳出一些鄉親發生中風及「小中風」意外,而且最年輕的患者還不到40歲,顯示不僅年長民眾應多注意辨認腦中風的症狀,青壯年都該加強保養及預防之道。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很可怕,尤其小中風發生時,雖看似沒有太大危害,但後續卻可能有更大危機接踵而來,千萬輕忽不得。
中風,就是腦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受損。中風症狀包括突發性的單側肢體無力癱瘓、臉歪、語言障礙,大部分沒有特別的前兆。常見的中風危險因子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膽固醇)及抽菸。
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造成中風的原因,腦血管堵塞與破裂的比例約八比二,凝血功能異常、血管狹窄或有心臟瓣膜疾病的人,腦血管堵塞造成小中風或中風的機率都比健康者高,應聽從醫囑按時服用抗凝血劑,血管狹窄、心臟瓣膜疾病者應控制膽固醇、血脂。
另氣溫變化經常誘發血管收縮合併血壓高低起伏,因此腦部血管原本就有狹窄的民眾,或是過去曾發生中風的病人,入冬後更容易因血管收縮造成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問題,天冷一不小心就小中風。
醫師指出,小中風一般來說有4種徵兆,包括突發性半邊手腳發麻無力、突發性說話困難、突發性暈眩或頭痛、突發性單眼視力模糊。小中風症狀輕微、去得快,常有人誤將小中風引起的頭痛當成感冒,自行買止痛藥吃,因反覆發生,就醫後才知道是小中風作祟;提醒大家可從突然手腳發麻無力、講話大舌頭、步態不穩、頭痛暈眩等症狀提高警覺。小中風後的1個月至1年內,都不可掉以輕心,有類似症狀應立即就醫。
預防中風應從生活作息改變做起,上班族壓力大易失眠,應酬喝酒、菸抽得兇,且吃得多又沒時間運動導致肥胖,易罹患慢性病,均為小中風的危險因子。熬夜、睡眠不足會導致血壓升高,抽菸會造成血管病變,喝酒後剛開始血管會擴張,但隔天就會出現「反彈」作用,導致血管收縮。
為了鄉親健康與家庭幸福,我們呼籲大家天氣轉涼時務必注意保暖,如果血壓有急劇變動,要儘早諮詢醫師進行治療,以免中風發生。在發生症狀開始的黃金3小時內,可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才有機會減輕因中風所造成的殘障問題。早期辨認腦中風症狀,早期送醫治療,可助醫療團隊提供民眾最佳醫療成效。
社論/天氣變冷 「小中風」輕忽不得
- 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