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向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成效。父母的陪伴才是主要,其餘皆為輔助或延伸。如果在家庭端沒做好,卻希望藉著外在資源來扭轉,通常是事倍功半的。近年來,各教育機構都在倡導「親子共學」,讓孩子的學習夥伴不再侷限於學校裡的同學,另外加入了家長的角色,讓家裡也能成為孩子的學習場所。家長把要學習的事物融入小孩的日常生活中,讓孩子不排斥學習新的事物,開始願意學習,享受學習,並且培養成生活習慣中的一部分,也能在學習之外分享給家長,拉近親子距離。
當家長叫孩子去讀書時,自己都在做些什麼呢?如果覺得學習這件事這麼重要,自己有沒有在學習呢?不可逃避,「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能留給孩子最重要的記憶,是從孩子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到什麼。而父母也能從陪伴的過程中,讓自己不斷進步。親子共學的最大的原因除了家長相對於教師更理解孩子之外,也能實施更仔細的一對一教學,對症下藥,這是目前學校教育比較欠缺的,但這並不是要家長須要每天花很多時間,也不是要多麼專業,而是每天20至30分鐘時間的陪伴,了解孩子學了什麼,可以根據課業開啟對話的主題,再延伸至生活各層面。
試想,平常沒有對話的習慣,是很難增進親子感情的。親子共學的初衷,是希望家長可以與孩子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因為對話才能產生了解,因為了解才知道孩子比較感興趣的主題,及有效的學習方式。
眾所周知,少子化已是現今社會現象之一,加上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核心家庭更加普及;且雙薪家庭增加,父母雙方大多忙於工作,使得親子之間的溝通互動以及家人親密的共處時間都受到莫大的壓縮及限制,若父母長期忽視家庭對親子的深遠影響,因而減少了親子間的溝通、互動與相處的機會,日積月累下來,將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無庸置疑的,孩子的學習因為有家長的陪伴而更有趣,學習動力也更高。親子共學需要長時間的摸索與嘗試,將學習的地點延伸到家裡,相信學習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而是一件值得分享和快樂的事。所以,不管工作多麼繁忙,家長都要堅持空出一些時間,安排親子活動,帶給孩子的是去體會「學習是愉快的」這件事,而不只是為了考試。學習是每個人都有的需求,無論大人或小孩,學習新知會感到愉悅是人的天性。終身學習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應該去實踐的目標。
生活即教育,家庭可說是教育的第一場所,而且重點並非是學習的設備要有多好或是家長們的知識要有多專業,而是家長們該如何透過溝通、陪伴、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從而促進親子共學。打造健康、幸福的家庭關係,一起陪孩子長大,就從親子共學開始!
社論/親子共學 一起構築學習成長樂園
-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