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惜食健康又環保

  • 2020-11-29
 環保署統計資料指出,連江縣107年廚餘回收量1664公噸,108年暴增至2999公噸,連江縣環資局預估今年廚餘量會超過2千公噸。馬祖廚餘量年年增加,環資局今年首創與學校簽下惜食公約,加強學生宣導,希望讓孩子了解食物的珍貴,共同珍惜食物,減少廚餘,並以每年減量3%廚餘為目標,呼籲大眾「吃多少煮多少」,減少資源浪費,為下一代留下永續飲食資源。
 「惜食」,早已是歐美及日本等國十幾年來教育的首重課題。理想的飲食教育是從餐桌上、從家庭做起,透過家庭中親子互動、社區互助團體與學校教育體系的結合,協助家長帶領學齡前的幼兒以及學齡中的兒童,培養正確的飲食知識,選擇食物的能力,及健康飲食生活的習慣,這些都是食育重要的功課。食育運動,不但讓孩子養成珍惜一餐飯的好習慣、重新凝聚家人共食的觀念,除此之外,廚餘也大量減少。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
 食物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沒有食物,人類就不能生存下去。然而,食物浪費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台灣便利超商到處林立,超商內飯糰、三明治、關東煮、水果等食物琳瑯滿目,甚至有新鮮蔬菜可供選購。不過這樣的方便,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在餐廳裡,我們也常常看到很多沒吃完的食物,最後大部分都是倒掉當廚餘。惜食的方式很多,但是關鍵是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並支持認同惜食理念的業者,讓惜食行動對於廢棄物減量、節能減碳及減緩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產生正循環的力量。
 其實,做到不浪費食物的關鍵還是在於生活教育問題。也就是必須從一個人的理念開始做教育,並讓每人實際體驗「粒粒皆辛苦」的過程,進而學會使用食量的判斷與取捨,慢慢養成習慣,塑造共同珍惜食物的理念與風氣。在地球上,許多人仍然面對三餐溫飽不足,所以避免令全球的食物系統增添壓力,委實人人有責,即使身處在經濟繁榮的今日,我們亦絕不應浪費食物資源。您我的幸福餐桌,不是擺滿豐盛的菜餚,而是夠吃、營養就好,為地球村的挨餓人民、做出實際改變。重拾珍惜食物的心意,讓剩食不再是垃圾,而是一個個溫暖的愛心。
 時至今日,馬祖與台灣同步享受著一樣豐富的食物,同樣也面臨著食物莫名的浪費,為惜食做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像是適量採買,吃多少煮多少,剩菜殘羹再料理,直接跟農夫買,做家庭堆肥或廚餘回收,鼓勵孩子吃光碗裡的食物等,讓惜食成為生活習慣,人人身體力行,才能永續我們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