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訂每年的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 WSD), 2020年聯合國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土壤生生不息,呵護萬物生靈」(Keep Soil Alive, Protect Soil Biodiversity),環保署為加強民眾對土壤及地下水保護的認知,並響應聯合國的號召,與世界各國同步,熱鬧展開各種活動,透過不同群眾的宣傳方式,提醒民眾土壤的重要性。
泥土,像是默默在付出的英雄,我們平時很少關注到它,甚至在現代化城市生活久了,還會厭惡它,尤其是對所謂的爛泥巴避之惟恐不及。很多人都瞭解到,如果沒有水和空氣,我們很快就無法存活。可是,失去了土壤,水和空氣就無法在地球上循環不息,更甭提土壤還滋養了食糧。儘管土壤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但這樣寶貴的資源卻往往被人們長期漠視。
就在我們享受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便利與舒適,過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足的生活時,侵蝕、鹽化、酸化、養分枯竭、污染等和不永續的土地管理方式,都造成土壤不斷退化。雪上加霜的是,有三分之一的土壤正在退化。土壤還承受著日益沉重的壓力,其中包括集約化生產以及農業、林業、牧場和城鎮化等不同用途對土地的競爭。由於土壤污染不像水體污染、霧霾污染那樣「顯而易見」,受土壤污染緩慢性和隱蔽性特徵影響,在漫長的時間裡,人們忽視了對土壤污染的治理。
健康的土壤也攸關水資源管理,並且能加強抵禦洪水和乾旱的能力。除了在植物葉面、樹幹上的截留,降落到地表的雨水,部分為土壤所吸收而入滲於地下,成為蓄存的土壤水,其他部分繼續滲漏而形成地下水。超過土壤入滲量的雨水會形成地表逕流,在填滿地面低窪處的窪蓄後,繼續匯集形成河川逕流流入大海中,最後蒸發為水氣,重新開始水的循環。台灣近年來無論在山坡地大量種植茶、檳榔、高山蔬菜等經濟作物,或者都市化後建築物、道路與不透水面積的持續增加,都顯著地改變了截留、窪蓄與入滲等性質,土壤對降雨的儲存量大幅減少,導致流出量大增,成為人為活動所造成的洪水。
臺灣面積雖小,成土因子不僅精彩且多元,因此孕育出多采多姿的土壤樣態,如美國土壤分類系統中的12種土綱 (Soil Order),在臺灣即可觀察到11種,可稱「世界土壤博物館」並不為過。土壤如此豐富的內涵,卻鮮少人瞭解,形成厚度1公分的土壤需要歷經數千年的化育,但在人類主要地表活動範圍100公分深的土壤,卻易受人為擾動而污染破壞,亟需要國人積極善待及呵護。
然而台灣也面臨土壤退化的問題,台灣農業耕作過度施肥與使用除草劑,使得台灣農田有一半出現強酸性、淺土層、高鹽分等造成農業生產力障礙的狀況。土壤的沖蝕嚴重,導致每次颱風都要擔心土石流的災害。土壤的健康,攸關我們人類的未來,讓我們藉此機會,好好來關心和瞭解土壤,這個我們過去長期漠視的好伙伴吧!
社論/響應世界土壤日 保護珍貴土壤資源
-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