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努力,馬祖文化記憶庫正式上線,收錄超過五千筆的馬祖文史及影像資料,甫一公開就令人印象深刻,黑白及面容有些模糊的照片,卻是馬祖僅有的記憶片段,每一禎照片都可以讓長輩說上半天的故事,這也是與時間賽跑的工程,故事停留在記憶裡,倘未能留下就永遠消失了,馬祖文化記憶庫第一階段成果上線,期待馬祖人一同書寫讓我們共同的記憶更飽滿完整。
文化部三年前於前瞻計畫中提出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計畫,日前在台灣文化日正式上線,整合22個縣市政府、117個民間單位、18個中央跨部會及12個文化部部屬博物館,迄今共計收存達270萬筆以上資料,接受訪問時文化部次長就表示,文化記憶是國家記憶最重要的部分,臺灣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就是記憶臺灣文化、是臺灣的文化銀行。
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幾項特點,包括建立完整的臺灣文化內容共構平臺:收錄以臺灣為主之各博物館特色典藏及在地記憶素材,從史前到當代,從經典到庶民,從臺灣重要文化人物如郭芝苑、葉宏甲、陳錫煌,到全臺各地不同社區或社群的在地文史紀錄,一站到位。另外以數位博物館「看故事」、「逛展覽」的主題化方式,再現臺灣文化DNA於多元應用場景。其中可以供非商業使用的資料超過半數,人人皆可在此平台上收存取用,作為全民共享之文化銀行,最重要的是推動由下而上共筆書寫臺灣的文化運動,讓民眾可自主貢獻和分享記憶,實踐臺灣新文化運動,提供臺灣文化教育扎根及內容產業發展之最大利基。
馬祖文化記憶庫自然是國家文化記憶庫的一部分,但透過這個計畫也讓馬祖文化數位化的工作加速進行,過去因為戰地政務關係,要記錄影像並不容易,因此馬祖日報承載多數的記錄工作,但當時報紙保存不易,加上數度搬遷確實佚失部分資料,而馬祖民俗文物館成立之時蒐羅許多民間物品,也成為重要的記憶寶庫,惟除此之外仍有許多馬祖鄉親的生活記憶或是保留物品都是文化記憶的一部分,透過這個計畫可以挖掘更多的故事與記憶,未來成為傳承下一代的文化寶庫。
馬祖文化記憶庫以老照片、民俗信仰、藝術人文、戰地馬祖、村落紀事做分類,從縣府出版的老照片輯錄、馬祖重大史事到文化相關調查計畫成果,網站上都搜尋得到;而其中提供兩項讀者互動功能,包括我要投稿,以無授權疑慮的影像為主題書寫馬祖故事,另外就是老照片區的留言功能,許多老照片因為查無攝影者,其實照片中的人、事、物都有些模糊未知,需要集眾人之力描繪更清晰的馬祖故事,累積更多的馬祖記憶。
文化記憶庫由下而上擴大建構完整的在地知識與庶民記憶內容,讓屬於不同族群的歷史經過知識體系的鏈結與多元觀點的詮釋,成為民眾容易親近理解且有共鳴感的原生文化資產,近年來馬祖的自產舞台劇寶姨及相約十五暝受到肯定與歡迎,雖然悲歡離合與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帶入馬祖的歷史記憶與生活故事,就讓故事更加打動馬祖人的心,想來這就是文化記憶動人之處。
社論/馬祖生活的歷史記憶
-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