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地小,城鄉差距大,學者直言台灣的生育率全球倒數,368鄉鎮預估三十年後有五十會瀕臨滅村,這場地方生存保衛戰,卻因為近期國旅大爆發,讓原本就已經萌芽的地方小旅行,變得更加深化,在地方創生的加持下,已經人口凋敝的鄉鎮卻出現吸引人的特殊旅程,發覺小鎮不一樣的風貌,這樣的旅創風潮開始在各地發生,值得馬祖見賢思齊。
配合旅遊型態的轉變,自助行已成為旅遊的重要項目,因此像是kkday、客路這樣打造旅遊行程的平台應運而生,舉凡購票、半日行、一日行、特色體驗都能在這裡購買到,但近期這樣的行程出現更深化的改變,地方創生與旅遊結合的旅創應運而生。
正如本期遠見所報導的案例,台灣好基金會與屏東潮州的返鄉青年共同打造推出的「潮、生活、旅行」,十條路線每團上限20人,原本只是嘗試之作,沒想到推出後被搶購一空,都市白領及中產親子家庭居多,吸引他們不是盲目跟風的網紅打卡景點,而是感受地方記憶與生活的身心靈體驗,像是坐在百年中藥行的板凳體驗已失傳的腳踩式碾槽來斬斷藥材、半夜開放的火龍果園讓遊客欣賞火龍巨花開放,手動授粉,就連青少年風靡的實際解謎遊戲,也以抗日領袖林少貓的傳說為劇情,讓遊客可以穿梭在歷史建物之間,一邊聆聽關主講古,一邊解謎,以拼湊故事全貌。
另外還有一些不同過去主題遊程,鎖定特定分眾,像是本質旅遊就以瑜珈、花藝、山海為主題,二天或三天的行程並不移動位置,而是盡可能融入在地元素,與職人互動,產地到餐桌的廚藝體驗,緩慢生活澈底實踐減法的旅遊型態,或是像知名部落客打造的酒鬼巴士行程,酒的愛好者直接對接生產者,像是藏酒酒莊、白水芳華酒業等,在品酒過程中,感受職人精神。再如屏東林邊推出的在地生活體驗遊程,在頂樓重現在地的漁村辦桌,就是轉譯在地生活的創意。
根據觀光局調查,截至2019年前國人的國內旅遊樣態,以時間一天為最高,高達六成,三天以上佔一成一,有六成六以自然賞景為主要的遊憩活動,顯見國內旅遊過去的樣態多是天數偏短、走馬看花。專家就表示,全台到處都是老街、商圈、夜市、社區彩繪,千篇一律都是行程導覽、DIY跟風味餐,應該打破這樣的一致化,走向多元化,讓各鄉鎮發展各自的專屬旅程,而非盲目跟風。
兩岸急凍陸客不來了,各地觀光業叫苦不已,恰好疫情來襲迎來一場國旅及時雨,但正如台灣觀光教父所言,暴起暴落的國旅市場並非好現象,盲目跟風只看短期成效,沒有在此刻做好調整體質、優化品質的準備,都有可能在疫情平復後,面對墜崖式崩毀。
雖然馬祖短期來看遊客數創新高,但旅程內容尚無明顯變化,千篇一律的行程仍未見改變,三千一桌的風味餐吃到第三頓就乏味,反而是自由行的遊客尚能體會馬祖慢遊的美好,地方政府應澈底盤點整體資源,檢討那些地方要計畫性開發、那些地方需保持原貌,位於宜蘭大同鄉寒溪村的不老部落,就是管控成長的本土優質範例,旺季依舊堅持總量管制,教育遊客等待方能享受優質的旅行品質。
正如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所言「一個人從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於他去過多少美麗的地方,而在於他在一個地方發覺多少美麗的故事」,馬祖有很多美麗的故事,但要如何呈現,仍待有心人努力。
社論/旅創風潮
-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