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冷腦理性思考不盲從跟風

  • 2021-01-15
 半個月以來連續有3波寒流襲拂,不僅天際換上銀白色系,冷氣團的威力更讓鄉親們大呼吃不消,使暖暖包、電暖爐等各類禦寒用品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有錢還未必能購得入手,堪比口罩更難搶購。這波的避冬商機除使業者大發寒冬財,也凸顯人類理性思考上的限制。
 有幾個趣聞是這樣描述的:一支球棒和一個球要價1.1美元,棒子比球貴了1美元,請問球要多少錢?多數人的直覺反應答案是0.1美元;但正確的答案是0.05美元。另一則為超商康寶濃湯減價10%,某天,廣告牌上寫「每人限買12罐」,幾天後改為「購買數量不限」;結果在限制購買數量的期間,消費者平均買7罐,比沒有限量時,購買多了兩倍。這樣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卻常得出不甚理性的答案。
 上述案例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觀察到的經驗,並將多年的體會收錄於所著經典鉅作《快思慢想》一書。康納曼指出,人腦有兩個系統主宰著思考與決策。「系統一」是掌理各種直覺的感受思考,非常的迅速,不用花太多大腦力氣就能做出回應與決定,正如我們能輕易回答1+1的問題;另一為「系統二」,需運用注意力與思考力才能進行決定的心智活動,就像是多數人無法立即用反射動作算出39x83等於多少。但當前社會大眾多採用「系統一」來打理日常生活,用最省事與省力的方式為之。
 近來電暖商品的搶購潮、缺貨潮,經常並非完全是實際的需要,而是康納曼所指的「快思系統」在作祟,以達到社會認同與滿足感而引發的囤貨潮。這些搶購的人群未必都是為了禦寒,許多可能是基於預期漲價、售罄的心理,另有些可能單純享受搶購的過程,如同捕獵般搶到的就是得到爽快的滿足感。當寒流低溫不斷宣導,再加上家戶開始購買禦寒用品時,社會的恐慌與不安全感就由此出現,不問是否真正需要,面對環境不確定性時採取高度的從眾行為以與時俱進在同溫層。
 跟風的行為大大減少了渠等蒐集及篩選信息所需要的成本,會認為只要跟著社會流行走準無誤,並且達成內心的滿足。而通路商或製造商常會運用這一點,渲染寒流的威力並藉此不斷祭出折扣,讓消費者的「慢想系統」如同麻痺般失去效能,使腦波逐漸下降,終讓暖體商品業績飆到最高點。
 馬克吐溫曾言:「每當你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站在同一邊時,你就該停下來反思一下。」天氣寒冬確實需要避寒物件來協助,以維持身體機能的順利運作;但市場實際需求量是否如所見的缺口,抑或為炒作出來的商機,我們需要善用大腦「系統二」的路徑來細細思考,究為「需要」還是「想要」,方不致陷入理性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