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未來幾年內,將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就業市場也因少子化而出現勞動力不足隱憂。全球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造成勞動力逐漸不足與養老金的財政負荷,各國紛紛採取因應措施,包括延長在職時間與延後退休年齡的制度。在不久的將來,退而不休的勞動力應該會顯著增加,職場的人口結構勢必會改變,勞動力市場也將維持不同世代各自的優勢與尊嚴,共存共榮,才能助長國家發展更上高峰。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2020年)九月,台灣60歲到64歲的勞動參與率只有百分之37.9%,65歲以上更只有8.89%,不但遠低於平均59.12%的勞參率,在東亞國家也是最低。鄰近國家65歲以上的勞參率,韓國為31.5%、新加坡26.8%、日本23.5%、香港11%,都高出台灣許多。台灣的退休年齡平均約58歲,「年輕」程度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韓國大約是72.9歲、日本將近70歲、美國是65歲。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台灣未達60歲就要退休的平均年齡,勢將衝擊未來職場的就業力。近年政府各部門雖然不斷喊出要延後65歲的退休年齡,也祭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禁止企業對員工年齡歧視,甚至提供薪資補助;但實務上,目前各職場對中高齡就業的環境非常不友善,障礙多許多,觀念也很落後,完全沒辦法配合與調適社會快速老化的現象。
提高中高齡的勞動參與率,除了中高齡者的就業技能需要再培訓外,資方與企業主管的觀念也必須再教育,共同營造友善健康的中高齡就業環境,才能真正達到「活到老、工作到老」的多贏局面。全球人口老化、愈來愈老已是不會改變的趨勢,企業與其在職場仇老、排老,不如協老、共老。台灣的醫療品質良好,中年以上人口只要營養和運動保健得宜,依然可保有充沛的健康與活力,善用這部分人力資源,不但不會成為依賴社會扶持的人口,還可以是繼續奉獻職場的經濟活力。
老人在工作上展開「第二春」,可補足經濟收入之際,常與外界互動,也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當生命充滿活力,病痛自然也降低,同時也能減少醫療與照顧資源,樂在工作,當個開心好命的老人。一向重視休閒生活的歐洲過去提倡員工提早退休,不鼓勵65歲以上老人繼續工作,但近年也開始發生轉變,例如:德國便延長退休年齡,來解決財政壓力等問題。澳洲政府也體認到雇主需求和老年員工的價值,在近期啟動獎勵政策,給予50歲以上新僱員工每人1,000美元獎金以資獎勵。
幫助中高齡者就業,就是幫助國家、企業、年輕人減少扶老的社會成本,可創造多贏局面。當國內勞工面對勞保年金是否破產議題或是未來退休金夠不夠生活而憂心之際,企業因少子化而面臨就業市場勞動力短缺問題,聘僱老人或是銀髮族就業,對企業主或是年老求職者都是雙贏策略。
社論/營造高齡者「退而不休」的新社會
-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