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謹慎避免冬天裡的意外發生

  • 2021-01-22
 冬天寒流發威讓許多鄉親大呼吃不消,各類的保暖用品相繼托出使用,以抵禦凜冽刺骨的寒意。但因天氣燥澀,以及使用操作上不慎完善,肇致零星祝融與燒燙傷憾事,提醒彼我在使用上尚須小心火燭。
 常見禦寒電暖用品之一為鹵素燈,得以瞬間快速讓周圍的空氣暖和,成為許多家戶的重要首選項目,但方便的另一面也隱藏著危機,不慎易出火花。像是許多民眾為求暖和,而常將衣物放上去烘烤,這是相當危險的舉措。
 日前有網紅為實測鹵素暖燈的溫度,將衛生紙捲在竹筷上,伸進燈扇內部,結果不到3秒就起火燃燒,且不到1分鐘溫度就高達近攝氏200度。更為駭人的是,將豬肉片置上後,僅10分鐘就已開始滲出油脂並冒煙,15分鐘已被完全烤熟;若改為置棉布於上,不足5分鐘已收縮變形,10分鐘後被點燃,亮起火光,若不慎碰觸,後果殊難想像。
 其他種類的電暖用品也不遑多讓,亦具有引發燒燙傷的風險。國內迭有專家醫師指出,像是電毯、煤油暖爐或暖暖蛋等,若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灼傷造成意外事故。特別像是老人家、嬰幼孩等族群可能因表達能力的受限而無法有效表示自己的熱感與疼痛感;或是糖尿病病患因神經傳導的欠妥,而對於冷熱感受敏感度為低;抑為中風患者長時間臥於電熱毯未適時翻身,造成長時間接觸燙傷而不自知。此外,長期將溫度達攝氏40度的暖暖包貼於身體,輕則皮膚發炎,重則皮膚出現無法消退的紫紅色斑紋。
 此外,為祛寒暖身,許多人亦會藉由喝燒酒的方式來提振精神與促使血液流通。但據專家指出,飲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皮膚微血管充血,將身體內較溫熱的血流導向手腳,加速血液循環使身體散熱;但事實上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溫的情形,很容易發生失溫的危險。倘又遇上酒後微醺駕駛的情形,不啻是讓交通安全上潛藏著不定時炸彈,深深影響他人道路使用權益,非所樂見。
 冬天是個慵懶的季節,讓人想躲在熱火中的溫度裡取暖,以喚醒身體的每個細胞。但與此也要格外留意安全,做好完整的預防措施,避免落入意外的召喚,造成無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