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垃圾減量從改變生活態度做起

  • 2021-01-23
 年關近,地區各鄉島陸續展開年終大掃除計畫,每年這段期間各家戶村落都會清出驚人垃圾量,主要是廢棄家電、傢俱、日用品等。為何年年清還是有很多垃圾?這與民眾生活態度有極大關連。日本知名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概念,部名為《少物好生活》的日劇更空前流行,都是希望讓加法變成減法的生活理念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新標準,因為只有澈底改變人類的物質欲望,才能達到清空一切不必要雜物與雜念的目標。
 隨著地區民眾所得不斷提升,早年艱困的生活模式如今已不復見,現代化便利的生活型態大大改變了消費模式,我們從每年地區貨運量及資源垃圾回收量持續提升可以看出,從地方建設到民眾生活都一直離不開加法的傳統思維。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長此以往讓生活空間被許多不必要的事物逐漸填滿,自由自在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所謂的斷捨離,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離」開對物品的執著。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原本非常不會打理生活,直到一次旅遊去了寺廟,一進門就感覺神清氣爽,仔細研究後才發現,這是因為寺廟裡沒有「不必要之物」,這樣的覺醒讓斷捨離成為日本新興國民運動。當然要一下子改變民眾的習慣有很大困難,但至少有越來越多人認同這個觀念,他們默默的行為正在改變社會,若有朝一日擴及全世界,對地球環保而言將是大功一件。
 垃圾量源自生活習慣,現代人生活之所以會不斷產生垃圾,對物質欲望追求沒有上限是主因,而更多時候是人類被所謂過度商業行為所牽引。工業革命後,生產速度高過需求速度,物品供給過剩,商品沒人買了,企業以宣傳「要用更好的」方式鼓勵人們消費;另一種是快速生產便宜但不耐用的產品,縮短產品壽命,讓人們不得不消費,就在這樣惡性循環下讓垃圾量不減反增。
 要讓生活中的垃圾減量需要從「心」改變,現代人生活作息忙碌,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檢視什麼樣的東西是生活上必要的,每每有新產品上市時總想買來試試;又因為電商事業發展迅速,人們只要輕輕按下滑鼠,想買的東西會自動送上門,這樣的生活型態可能讓家中物質不斷堆積,時間一久都成為垃圾。所謂斷捨離,不是扔幾件東西那麼簡單,扔掉東西只是表象和手段,最終目的是培養極簡主義的思維和行為習慣,需要脫離對物品的迷戀。
 年終大掃除是例行性計畫,之所以年年都有驚人垃圾量,是因為平時沒有做好「維持」的習慣,若將整理視為日常作息,就不會有垃圾堆積如山。改變生活習慣與態度才是垃圾減量的根本之道,大家都能從簡約出發,年終也不必再大掃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