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甫落幕的110年大學學測,當中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要求以「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為題撰文,考生們的反應兩極化,有認為旨意明確好發揮,亦有嘎然感受到空泛難以捉摸。不論結果為何,都點出生活素養導向時代的到來,未來的世代必須要能將所學和生活體會連結,制式的八股窠臼逐漸受汰。
題幹請考生就冰箱冰藏什麼會符合所期待的「美好生活」為發展脈絡來擬答,因而首先就得能省察與解譯何謂「美好的生活」。可以是從加法角度切入,吃得飽、睡得好、穿得暖、有錢花等食衣住行育樂樣樣滿足,得到就是美好;也可以從減法視角來看待,學會知足、惜福、分享、友愛、同理、熱情、志願服務等,珍惜與把握有能力的當下,把幸福傳遞給更多人同享,讓暖流汩汩湧出。唯有當明確清楚內心對於所謂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理想後,才能進一步定位當擁有新冰箱後的規劃。
其次,題旨主軸的「冰箱」可為具體或抽象的功能認知。可以是單純的食物保存空間,保鮮各式各樣的食材;也可以是風水上代表財庫的聚寶盆,讓財富滾滾而來;亦可為象徵時光寶盒,把種種回憶置入,得以細細品味;更可類比為心胸心房,比天還高、比海還深的度量;抑可類如為感情,打開時明亮可喜,關起來嗡嗡黑暗等。誠如今年學測國寫題目提示的文章所劍指:冰箱是一種想像、一種意境、一種可能。是以,若缺乏明察秋毫、細察紋理的能力,諒必無法有效審題書寫。
單賴傳統背誦功夫做學問,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裡不僅無法得以隨時面對環境的差異化,更將肇致所學如在象牙塔裡的死水,讓理論與實務脫節,終將失去對學習的熱忱。洵是,素養導向課架下的國文聚焦多元識讀能力的紮根,不僅強調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更側重生活中的觀察力與感受力,從而能對社會情境、個人觀點之間的差異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進一步而言,學會品味與呼吸生活的空氣,才能拓深經驗和體驗,得以有不同的見地,把所見所學內化為腹中的墨水。
同時,學會如何分享與說出「感受」,亦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許多學生在口語或文字表達上出現嚴重罅隙,以致呈現胸無點墨、才疏學淺,關鍵之一繫於無法具體形容對情境或事物的感覺,以及察覺這種感受背後觸發的來源,以把所見所聞用思想、溝通、紀實、批判等有效的方式來描述,俾增加深度引發他人的共鳴。尤其是從小就被要求「有耳無嘴」,必須壓抑自我情緒,讓自身沒機會去練習如何表達感受。
平實而論,今年學測的國寫題目並不難發揮,但需要生活經驗的更多觸角與想像才能讓文體別出心裁、引人注目。在校園的學習階段,除關注課內的知識,更要多關心生活的喜怒哀樂與生旦淨末丑,才能真正讓素養在生活中融入,有效思辨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論/把生活寫入新的冰箱裡
-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