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世界迎來許多的挑戰,新冠肺炎席捲地球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生變化,而在大家迎接新年來臨之際,歐洲遭逢十多年來最大的暴風雪,極端氣候讓美國與澳洲的野火燒不盡,喜馬拉雅山冬天冰河卻異常消融引發洪水爆發,一件件一樁樁都告訴我們,氣候變遷正以高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台灣全年沒有颱風降雨不足,連馬祖都在為缺水而苦,氣候變遷絕對不是一場騙局,而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危機。
去年是地球日五十週年,環保團體曾發起百萬綠行動計畫,就是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條列數十件友善環境的行動,力邀民眾加入,為全球三十億個綠行動做出百萬個貢獻。當然活動是一時,重點在於將綠行動納入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也有企業鼓勵大家養成綠習慣,只要你輸入電子信箱,每天一封電子郵件提醒你隨手做一件簡單的事,像是解決碗中最後一粒米、隨身攜帶購物袋、試試不用潤髮乳、看看衣服標示認識素材、打消一個購買的念頭、向一份久違的電子報道別、自帶餐具、不讓一次性餐具上桌、不用吸管、不用濕紙巾、幫冰箱留點空間、拔掉插頭讓電器不待機、不買瓶裝水及多吃蔬菜等。這些事情真的很簡單,只有要不要做,沒有能不能做,透過每天達成一件事,無形中就在為我們的環境而努力。
有人覺得要讓大家改變是不可能的,但台灣許多環境問題正在一步步進步中,曾經的垃圾之島,現在是全球回收的模範生,連阿公阿嬤都知道垃圾分類;蘭嶼日前爆發民眾捕捉龍王鯛,自以為帥氣的照相上傳網路,立刻遭到網友檢舉,後來被海巡循線查獲送地檢署偵辦,野味早期也是台灣人的最愛,但如今生態保育觀念日起,吃野味的人越來越少,「有機」一度被認為癡人說夢,現在也走入每個人的餐桌,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踏出第一步,就一定會有收穫。
吸管或是塑膠袋是塑膠產物不易分解,這已經是眾人熟知的一件事,但是否有人曾經把衣服的標示看清楚,認識衣服的材質,了解會在地球存活多久才分解,如一件麻質上衣需要二週分解、一件單寧夾克需要一年分解、一雙棉襪需要五個月,但一件尼龍緊身褲需要四十年,萊卡運動衣則需要二百年,合成纖維應用廣泛,百分之六十的衣物皆使用聚酯纖維,是微塑膠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天然纖維材質可以自然分解,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但最重要的是衣服夠穿就好,時尚的風潮除了增加不必要的消費外,當然也造成丟棄後地球的負擔。
許多研究證實,購物會帶來快樂感,但快感通常在24小時內就會消失,然而,每一次的消費,都在間接加速能源消耗與生態污染。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指出,到了2030年,人類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資源超額耗損的程度。
台灣每年使用四十五億支寶特瓶,其中百分之十流入大海,少買一瓶六百毫升的瓶裝水,可省下生產過程中10.5公升的耗水,相當於17.5罐的瓶裝水;工研院的測試統計發現,待機電力約占一般家庭用電 7.4%,長期下來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耗電。生活中隨手可做的綠行動非常多,而且一點都不難,不但可以節省開銷又能為環保盡一份力,何樂而不為,只要多想一會兒就能逐步養成綠行動的好習慣,新的一年開始,正是新生活開展的好時機,讓我們一起用綠行動養成快樂的好習慣。
社論/讓綠行動成為快樂的習慣
-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