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海水淡化將成馬祖短中期供水主力

  • 2021-03-13
 受氣候變遷影響,全台今年面臨嚴重缺水困境,事實上缺水的情況從去年秋天即開始,而馬祖各島也因為全年降雨遠低於往年平均值而提前感受到缺水壓力。水是民生重要物質,在馬祖地形陡峭、水庫少,無法大量蓄水的前提下,自大陸引水仍有政治以及系統建置成本分析的考量,又因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海水淡化不僅是現階段馬祖供水主力,恐怕也是未來短中期政策主導方向。
 民國84年起政府陸續於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興建海水淡化廠,以解決離島地區枯水期軍民嚴重缺水問題,但政府編列預算於離島地區興建營運海水淡化廠,均未達萬噸級以上之經濟規模,因此單位建造成本較高。根據水利署分析,海水淡化單位建廠成本(不含土地、輸水管線、回饋補償)新台幣50,000元/噸;單位造水成本(含建廠、土地、管線、營運、 回饋、設備更新,20年壽命計)約新台幣30至40元/噸。以馬祖為例,建廠加上造水每噸自來水成本約80元,部份離島小廠甚至超過百元,但再怎麼算也比從台灣運水來的便宜。
 馬祖地區各島早年在戰地政務期間興建不少水庫,但容量都很小,隨著地區觀光事業蓬勃發展,民生用水量急遽上升,沒有穩定水源恐影響長遠發展。然氣候變遷對傳統水源開發帶來太多變數,也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積極開發更具效益的海水淡化技術。水利署指出,台灣目前共有22座海淡廠,負責離島民生用水,及台電的核能及火力電廠供水使用,海淡廠最大優點就是供水不受天候影響,且台灣四面環海,取用海水很容易。海水淡化基本上是以能源換取淡水,在機組運作時需要大量電力,早年技術須用4度電才能換到1度水,因此馬祖要發展擴大海水淡化產能,發電量也要足夠,這方面台電已有相關計畫。
 解決馬祖地區用水需有短中長程不同規劃,以目前供水營運現況來看,短中期會以海水淡化為主力,今年度政府已著手推動東莒海淡廠建置,完成之後全縣各島均配有相關設備,但建廠時必須考量日後機組擴充需求。長期來看,從大陸引水也要納入考量,但最終仍需考量成本分析,因為台灣的水價不可能再像現在一樣便宜,所以水利專家李鴻源才說台灣沒資格說缺水,就是因為水價太便宜導致民眾用水習慣過於浪費。
 要供水穩定就要操之在我,隨著海水淡化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單位造水成本會降低,品質會提升,而馬祖也將發展成以淡化為主、庫水為輔的水資源政策方向,但不管政策走向如何,節約用水的宣導倡議都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