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惜食惜福 守護環境

  • 2021-03-23
 近來,台灣壽司店推出同名「鮭魚」免費吃活動,除了改名亂象外,許多「鮭魚」在吃壽司時只挑魚肉吃,不吃白飯、糟蹋食物的誇張行徑,更是讓大眾看不下去。減少剩食,是現在大家一直在呼籲的,只因為免費,就這樣留下一堆食物,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實在是最差的教育。
 所有的食物都需要投入土地、水、能源、人力等資源來生產,浪費食物等同浪費了生產過程中所有珍貴的環境資源,而且更會產生大量碳排放。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有1/3的食物,還沒進入人們的胃,就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的過程中被浪費了,且逾50%的食物浪費是集中在餐廳及消費者端。而大量的食物廢棄物,產生廚餘、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也造成地球環境的負擔。
 食物浪費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付出龐大的環境成本,更加劇地球暖化速度與氣候變遷的危機。任何資源並非取之不盡,如何減少剩食是每個人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剩食是怎麼發生的?除了人們不珍惜食物外,剩食產生的原因之一,根據統計,台灣賣場被丟棄食物的最大宗,是蔬菜、水果、肉類或海鮮這些生鮮食材。而被丟棄的理由,多半是快過期、外包裝破損與賣相不佳,高麗菜外層邊緣枯萎、香蕉長出黑斑、蘋果表面被碰傷,都會被工作人員挑選下架丟棄。消費者必須先導正消費習慣,重新認識食物的價值,在產地端就開始珍惜食物、支持農友,可以在賣醜蔬果的通路購買。
 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其實也開始推動減少食物浪費,如:即期品優惠、減少過度採購、捐贈仍可食用食材的惜福大賣場等措施,但要有效的解決剩食問題,從政府、餐飲業者到消費者,每一個環節都要攜手合作,才能對減少食物浪費盡心力。每一個人都應擔負起身為消費者的責任,透過日常行動來實踐減少食物浪費。從這些生活中的習慣開始著手改變,就能減輕剩食給環境帶來的負擔,不只是不剩下,而是盡可能完全地發揮食材的用處,把食物的價值最大化,才是「惜食」一詞所傳遞的意義。
 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定時定量購買、寫下購物清單、盡量不衝動購物。願一己之力終能如涓滴細流,匯聚成永續消費的泱泱之河。
 這一代的人,幾乎不曾為糧食苦過,甚至多到淹腳目的地步,所以大家對於「吃」,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也因此看見「吃鮭魚」的亂象發生。 古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減少食物浪費,除了可以節省荷包、培養感恩惜食的價值觀之外,亦有助減少生活環境的污染、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為利人、利己、愛地球,讓我們一同來減少廢棄食物、避免食物浪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