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環保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09年垃圾性質分析中廚餘類含量為21.78%,為近10年來最低占比,每人每日廚餘產生量由100年0.25公斤下降到109年0.14公斤,每人每日減少約4成廚餘產生量,展現國人綠色飲食習慣的養成及惜食推廣的成效。環保署希望民眾響應「綠色飲食」的觀念,珍惜食物以減少廚餘產生,在家裡「吃多少、煮多少」,上餐廳「吃多少、點多少」,不僅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環保,也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更環保。
環保署統計全國廚餘回收量,109年平均每日回收1,447公噸,相較於108年每日回收1,365公噸,已成長6%。近年環保署為了提升廚餘回收後之去化量能,已投入13餘億元經費補助各地設置廚餘破碎脫水、高效堆肥設施、既有堆肥場效能提升及集運車輛等,此外,也積極推動廚餘生質能源廠之設置,目前已有臺中市、桃園市、臺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等5個地方政府營運、興建或規劃辦理;其中臺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第一期(80噸/日)已於108年7月9日正式營運,並於109年6月15日開始發電;而桃園市觀音生質能中心(135噸/日)預定於110年7月完工啟用。
飲食習慣與廚餘產生有直接相關性,民眾在家烹調「吃多少、煮多少」,在外用餐「吃多少、點多少;未吃完打包帶走」,除了可避免吃了過量的食物之外,也可減少食物被浪費的機會,讓廚餘從源頭減量。而且近年來國際上已掀起「反剩食」及「惜食運動」的熱潮,若能從飲食習慣開始改變,以減少食物的浪費,也符合國際潮流。
廚餘如混雜在垃圾中送進焚化廠焚化處理,不僅增加焚化爐的處理負荷,也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增加了環境的負擔。民眾配合將廚餘回收,不論是用來養豬或製成堆肥等,都能轉化為有用的資源,讓廚餘零廢棄全面回收再利用,實現資源循環永續利用的目標,往循環經濟的方向邁進。廚餘回收再利用工作需全體民眾配合,如果人人能珍惜食物,減少廚餘,進而積極配合廚餘分類及回收工作,積聚每個人的小善小福成為大善大福,集聚眾人之力將國內的廚餘全部回收轉化為有用資源,同時也可有效減輕垃圾處理壓力,節省垃圾處理成本,共同為守護美麗的家園而努力。
浪費食物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與龐大的環境成本,更會加劇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危機。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扔掉約13億噸的食物,甚至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根本沒有進入到人們的胃中,就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的過程中被浪費掉了。為了地球永續發展,大家應養成「綠色飲食」的好習慣,自己在家煮時,秉持「吃多少、煮多少」;在外用餐時,秉持「吃多少、點多少」的觀念。除了避免吃下過量的食物,造成身體負擔之外,也減少食物被浪費的機會。
社論/響應綠色飲食 減少廚餘產生
- 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