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聯合國照例公佈一年一度的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2021),芬蘭已連續第4年奪冠,台灣名列24,比去年的25名進步1名,跟去年一樣是東亞最快樂國家,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中更顯彌足珍貴;馬祖則雖在台灣最北一端,但在天下雜誌去年的調查報告中,依舊拿下非六都第一名,在文教與社福力的指標部分,遠超過其他縣市,生活在馬祖非常幸福,但我們要更努力為下一代打造永續幸福城市。
聯合國大會在2012年通過決議宣佈每年三月二十日為國際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確認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世目標和願望,希望各國在制定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協助可持續發展,消除貧窮,增進全體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據了解這項決議是由不丹發起,不丹國內就以國民幸福總值取代國內生產總值,即重視國民幸福感勝過經濟發展,然而諷刺的是曾經名列前茅的國度,幸福排名逐年落後,後來還不知原因的消失在排行榜中,想來原本封閉的國度,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下,對比世界各國的經濟繁榮,貧富差距還是讓人民出現失落感,幸福感當然相對被剝奪。
負責這項報告的編輯曾說,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什麼使人們幸福,從而促進其公民的福祉,幸福指數是基於幾個關鍵變量,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慷慨和不腐敗的效能政府,但幸福感排名並非直接基於這六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指數,而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生活的評估,這些變量則是人們在幸福評估的重要元素。
台灣從早期的三、四十名,不斷的逐年前進,去年在疫情肆虐全球下,台灣人的幸福感反而提升了,因為我們擁有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強大的醫療後盾,讓我們在疫情下即便經濟與環境並無明顯的起色,但依舊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幸福感不減。
國內幾大主流雜誌,每年都會針對全國各縣市進行施政滿意度的評比,這幾年也出現幸福城市或健康城市的調查,主要在調查指標的差異上,去年天下雜誌曾經以幸福城市之名進行調查,分為六都與非六都,從經濟、環境、施政、文教、社福五大面向衡量一縣市的表現,其中客觀指標佔百分之八十,主觀指標佔百分之二十,前者是各級政府公開的統計資料,後者就是居民回答問題的實際觀感。
馬祖在社福與教育兩面向的滿意度非常高,另外三項尚有加強空間,當然有的數據表現差強人意,跟居住人數有關,人數少有時候會影響整體數據的變化,但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參考數據,要讓馬祖鄉親生活在這裡,有歸屬感,有安全感,更要有幸福感,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也是眾人要一起努力的目標,馬祖表現已經很棒,但幸福永遠不嫌少。
社論/馬祖幸福城市
-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