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園連外國人都覺得有趣,台灣家長發起的還我特色公園運動,從台北燒到全台各縣市,改造了全台超過一百座以上的公園,現在馬祖也開始出現這樣的規劃,正在興建中的介壽澳口公園及福澳碼頭周邊改善工程,都納入共融式遊戲場的設計,希望打造出馬祖鄉親人人都愛去都能玩的休憩園地。
大家都知道小孩需要放電,但不是只有小孩需要出來玩,家庭主婦也需要透氣、身體有缺陷的大人小孩需要活動、需要與人互動,當然年紀大的銀髮長者更要外出走動,而非鎮日躲在家中面對電視機。共融遊戲場或公園的概念,就是所有人都能玩,因此共融不單指硬體也是一種觀念,身障兒童不需要另闢專區,而是要讓身心障礙與一般小孩,甚至家長、老人等族群都能一起玩。
台灣公園遊戲場的改變追溯起來其實並不久遠,幾年前台北因為執行公園老舊遊具拆除計畫,家長在過程中發現,原本有趣好玩的遊具都消失了,換來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罐頭塑膠遊具,連兩歲孩子都不玩,官方雖舉著安全的理由,但家長依舊無法接受,因此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聯盟,一群單純的家長只憑一股熱情改造了全台的遊戲場設計,至今全台已超過百座的遊戲場空間被重新改造,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觀念已經被全台民眾與官方全面接受。
這群家長在蒐集了外國共融式遊戲場的資訊,並召開記者會說明,當時新上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正好推動各方面的市民參與市政,因此市府展開與這群家長的對話,當時的公園處官員便表示,其實家長與孩童就是公園的主要使用者,蓋好的罐頭遊具遊戲場也的確沒什麼人氣,特別花錢去蓋市民不想用的設施,並非政府的初衷。
聽取市民意見後建設的全台第一座共融遊戲場榮星公園完工,這座遵守CNS標準,以安全第一為原則,同時又具備許多高挑戰性的遊具,像是磨石子滑梯、攀繩、攀網等,無障礙沙坑裡也備有小小的沙桌,一到週末就盛況空前,接下來台北市開始從國外邀請共融式遊戲場學者與設計師來台,同時也邀請相關團體與在地民眾參與,一座座不同樣貌的共融式遊戲場逐一誕生。
一位腦麻孩童的母親就說,第一次去公園玩共融遊具鳥巢鞦韆,看到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挨著身體,一起躺在鞦韆上擺盪,這是孩子第一次與同齡孩子自在玩耍,看到孩子久違的笑容,內心非常激動,也因此開始投入這項公園改造的運動,希望造福所有家中有身障兒的家庭。
當然要讓不同年齡不同族群的人一起玩,遊具的設計安全性的要求就更高,像是高度、寬度與深度的要求,也必須可以承受一定的重量,就算成年人都能一起玩,坐輪椅的身障兒方能順利使用,其他還有重金屬的濃度規範、扶手柵欄的寬度都有規範,因此遊具都必須有清楚使用說明,遊玩前家長必須清楚各種安全使用規範,讓使用者安全遊玩。
打造從小到老都能玩的公園,就是全齡共融公園的目標,地方政府也正在努力,專家建議可以透過一個大型主軸公園,搭配周邊其他村,做整體設計規劃,主軸公園以共融為特色,各年齡層及障礙孩童,都有各自適合的遊具,其他輻射出去的村里公園則各具特色,讓休憩玩耍更具選擇性。馬祖的環境非常適合走動,但長輩與孩子需要更多可以活動的場所,安全舒適的健體空間,我們期待未來馬祖共融公園能夠遍地開花。
社論/蓋出所有人都能玩的遊戲場
- 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