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遺址空間再造的價值

  • 2021-04-28
 甫於年初開放的屏東縣民公園,月中從該縣潘縣長臉書報出喜訊,勇奪今年美國繆思女神獎盃(MUSE DESIGN AWARDS)最高殊榮鉑金獎,蓋公園並不稀奇,但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一座由台糖紙槳廠舊址活化再生的公園,拆掉蓋公園很簡單,保留下來賦予新世代的功能,卻又保留歷史的記憶,才是公共建設的最高價值。
 歐洲之所以被稱為文化之都,在於對於歷史建築及環境的重視與保護,除了在古城維護和重新規劃這方面下足了功夫之外,在一座如樂高般的精緻古風小鎮裡,注入無形的歷史氛圍和遺失的文化,才是賦予古城靈魂最重要的關鍵,可以把現代人帶回當年的時空,這與現代高聳的大樓相較,價值差異立現。
 六年前屏東縣民公園的所在地是台糖廢棄超過二十年的紙槳廠,當年在台灣經濟正要起飛之際,需要大量紙槳,台灣將南部糖廠製糖後的蔗渣,運到屏東殺蛇溪畔的紙槳廠,加工製成紙槳。這座紙槳廠在一九九七年成立,當時建造了圓形的汙水沉澱池、倉庫、五分車鐵軌、煙囪等設備,後來台灣糖業式微產量銳減,蔗渣原料不足運輸成本大增,最後在九四年關閉。
 紙槳廠無聲無息地走入歷史,屏東潘縣長還記得甫上任時,該處是一片荒煙蔓草及倉庫殘垣斷壁,裡面住一堆流浪狗,還有民眾丟棄的百輛廢棄汽機車,當地居民已經幾十年都不敢進去,想要改變確實需要大刀闊斧的勇氣,縣府首先說服台糖讓縣府代管土地,再四處尋覓經費做建設。
 原本打算將這裡改造為開放空間公園,但實際工程進行卻發生數次的轉折,過去紙槳廠用強鹼處理蔗渣的纖維,產生的強鹼廢土丟棄在四周圍,居然讓土地寸草不生,種草種樹都不活,無奈下只能派怪手挖除強鹼底土,但開挖後卻挖到埋在土裡的大型水泥結構,只好立即停工,到底要不管底下的東西直接蓋,還是找出埋在土裡到底是何物,讓縣府陷入天人交戰。
 後來經過好幾個月的文獻梳理,以及紙槳廠退休員工的訪談,才發現那是卸蔗渣的底坑,在了解背後的歷史定位後,發現在當年糖業是台灣鏈結世界經濟的命脈,紙槳廠利用蔗渣製造紙槳,實現那個年代的循環經濟,屏東紙槳廠更是台糖唯一的紙槳廠,具有產業遺址的價值。肯定紙槳廠的歷史定位後,在預算有限情況下,屏東為保存遺址,割捨許多不必要的設施,再用現代的藝術美學打造一座全民共享的公園,卻增加歷史的意義。
 馬祖正在進行的大梅石計畫,正是將遺址賦予新意義的工程,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沒有黑白或好壞之分,代表著馬祖的過去,未來梅石將興建國際級展演空間,還將執行周邊環境的歷史再造現場計畫,將過去故事發生的場域,重現在現代人的生活場域中,給予新的使用價值,卻又保留過去的歷史意義,這便是遺址空間再造的價值。
 持續推動文化資產的保留過程中,我們重新找回馬祖人的自信心與光榮感,曾經的廢棄營區被保存下來,搖身一變為民宿、咖啡館或者是書店,讓來到馬祖的外來遊客也驚豔,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大梅石計畫重現馬祖的榮光,讓我們以身為馬祖人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