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豐厚母親節的教育意義

  • 2021-04-30
 下週日就是一年一度溫馨五月天的母親節,是華人社會團聚的重要節日,也常見於校園內辦理對母親展示感謝的各項活動;但種種的慶祝都是附加後的產物,更至為重要的應是探討與了解母親節背後的意涵內蘊。
 每逢母親節時,校園內必定會有些許學生排斥或抗拒面對這節慶。這些孩子很可能是父母離異、母親過世等情形造成單親或隔代教養,成長過程中總是缺乏媽媽溫暖的母愛、細心的呵護、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心靈上總是缺了那塊圓滿的拼圖,致使對於母親的角色總是充滿想像卻又保有相當的模糊。有些師長和孩子有意無意談及媽媽時,孩童總是只能露出尷尬的面容,低聲呢喃表示自己沒有媽媽。
 特別是在這系列慶祝活動時,常見學校會舉行像是繪畫媽媽、寫小卡片給母親、幫媽媽洗腳等感恩活動,甚至是要求提供與媽媽合影的照片,對於母親健在的學生們是相當感興趣或新鮮的事物;但對於失恃或單親者來說,該活動的分分秒秒都很可能如坐針氈般的痛苦與辛酸。參加活動,卻沒能有機會邀請媽媽把愛與祝福送出,著實尷尬;若不參加活動,又形同格格不入,沒能融入團體中,左右為難。
 曾在網路上有流傳著這樣一段溫馨動容的影片。泰國一名單親爸爸與太太離婚後單獨撫養2名幼子,為了不讓孩子失望,特地穿上粉色蕾絲連身裙,頭上還戴著蝴蝶結髮飾,參加兒子學校舉辦的母親節活動,和一群媽媽排排坐,接受孩子的跪拜感恩儀式,於活動後深深的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並說:「只要看到他們的笑容,一切都值得。」
 這部影像不斷的被流傳與轉貼,給予多人深省,母親節的教育意義,要嘗試從慶祝儀式轉型為感恩惜福,才能真正將意涵發揚光大。始於美國的母親節雖原意在於緬懷與尊敬母儀,但我們成長過程中受過太多人的照顧與拉拔,應衍生出對於照顧我們的人感恩感謝,而非聚焦在單一的母親角色,讓各種家庭背景的學生都可以投入此活動,也避免觸碰孩子心中的痛處。
 相信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無私付出與呵護,並不在於期待種種的報償,只要能懂得感恩回饋與惜福,都會是最好的禮物。母親節不僅是個溫馨五月,更是感恩的季節,讓生命的意義更加深入與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