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住代護

  • 2021-05-19
 近期高雄文化局已經執行七年的以住代護政策,開始受到各界討論,原本目標為保存眷村的以住代護政策,因為第一批入住的人開始陸續清點還屋,讓租約過短的缺失暴露出來,讓眷村保護的美意大打折扣,但他山之石值得學習參考,馬祖值得保存的建物與戰地風貌建築何其多,如何有效能的達到目標,執政者也必須隨時檢討修正。
 現在的眷村寥寥無幾,高雄原本就是全國各縣市擁有最高比例的眷村,眷村因為當年的時空背景,就如同早年馬祖的戰地政務年代,半封閉的地域性,眷村圍牆架起的藩籬,讓眷村內形成獨有且感情密切的生活型態,從外地漂流到此的異鄉人,在小小社區內建構起信賴關係,曾有一部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就是描述著這樣的場景。
 在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施行開始,原住戶不是被迫搬遷至新的大樓,就是獲得一筆安置金搬走,原本眷村的老房子都要拆除,高雄文化局出面爭取,讓部分的眷村有幸得以保留,但如何保留自然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高雄文化局為保存眷村推出的以住代護政策,其實陸續做滾動式的改變,今年已經邁入第七期,從最早的居住型,提供自住者申請,提供對於嚮往日式宿舍或獨門獨院平房,熱愛眷村環境者,有機會一圓入住眷村夢,入住期五年,免租金。但後來一改前期計畫由文化局修繕後媒合住戶,改由具有修繕能力的住戶自行修繕,同樣免租金,除展現民間修繕能力外,也節省了官方修繕經費。
 後來增加商業型「以住代護.眷村創生計畫」,特色為區位顯著、人流較活絡的位置,眷舍營業類型以符合眷村發展脈絡、適合眷村環境之業種為優先。在107年剛好民宿管理辦法修改,文化資產得以設立民宿,讓商業化經營更具多元,更多的人得以體驗眷村生活。
 最新的以住代護版本,是希望媒合老屋與青創,讓年輕人為老眷舍創造新價值,招攬有活力又有創造力的出版業、建築師、專業技師、設計師、工藝家等各種年輕創業者,一起進住眷村,讓具有豐厚人文歷史與優雅生活環境的空間,成為傳承予下一代再啟發的能量與助力,當然保存眷村原貌為最重要的目的,並讓當年的歷史與故事一直保留在人們心中。
 惟許多有心人進駐後,投入不小的內部裝置改善費用,五年期隨即就到,不管投入成本是否回收,但沒有考核評比提供續約的選項,不論做得好不好,時間到就必須清空還屋,確實讓後續有心入住者打退堂鼓,任何的老屋都必須在有人使用下方能彰顯價值及有效保存。
 馬祖當年同樣有著軍事閒置設施活化再利用的政策,軍方任其荒廢或拆除,透過馬管處近年的投入,確實讓有些軍事閒置空間活化利用開始出現成效,當然並非所有的廢棄軍事設施都要保留,畢竟早年的海沙建築並不安全,而縣內還有各種公共設施建設需求,因此要保留什麼,如何保留,必須有完整的全縣盤點與思考。
 現在的軍事閒置設施委外幾乎都以六年為期,但以住代護政策的缺失已現,如何將這項政策去蕪存菁,讓我們成功的軍事閒置設施活用政策,可以繼續延續下去,值得有關單位持續滾動檢討修正,找出對馬祖發展最有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