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小不忍則亂大謀

  • 2021-06-11
 全國疫情持續三級警戒,在疫苗施打涵蓋率仍有限的情形下,減少人流的移動被視為最有效控制疫情手段之一。馬祖資源稀少,醫療量能相對有所侷限,為維護島嶼安全,我們也誠摯呼籲所有非必要的來馬移動都暫緩。
 揆諸國內外多起案例,直接與間接都證實人流移動與接觸是增加感染的風險途徑。像是先前在馬來西亞,就曾有學生從馬國西部飛越到東馬參加喪禮,最終引起故鄉數千人群聚感染、數十人染疫死亡。再如國內中部地區大坑家族的染疫,因萬華友人來訪而引起;豐原家族的感染也為從萬華遷徙所致;西屯泰安地區學校案例則為友人到北部旅遊染疫所爆發。而近程也發生有確診者曾去過北部阿公店後,從桃園住處獨自開車回彰化老家,再往南到塔塔加、雲林、臺南及屏東,近半個臺灣都曾見其蹤跡。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案例,讓社會付出相當的代價。
 從人性的欲望與需求來看,會亟欲在端節連假進行移動者不外乎有3類族群,包括「公差勤務者」、「思鄉省親者」、以及「旅遊透氣者」。就公務族群來說,舉凡像是醫護、警消、地勤、服務業等,因必須到工作崗位上執勤而有外出移動的需要,我們在體恤其辛勤之餘,仍籲請做好防疫保護,並於下崗後儘速返家,維持低幅度的移徙。
 其次,若為因年節要返家團聚者,我們則認為以時下環境情勢尚且不宜。對親情思念、遙想、盼望的感受我們都能體會與了解,但權衡疫情高峰之際,若貿然移動將容易重蹈覆轍,除自身在輾轉過程中易增添染疫機會,更有把病毒帶回家的風險,讓整個家族都捲入匡列與限制的陰影中,非返鄉所樂見的結果。況且,以當前的科技媒介,仍可善用網路、電話等方式在線上零時差的相會,透過話筒與鏡頭,讓親友感受到自己陪伴與問安的溫暖,共同分享生活上的點滴。
 此外,基於旅遊探險需要而移動者,為我們最不樂見,也該予以譴責。確實,在這管制過程中,心情難免都會受到波及,也都想外出透氣伸展,但個人的自私行為卻很可能讓全體離正常生活更遠。外出旅行除給予群聚傳染增加機會,也會隨同把異地的病菌帶入在地,讓境外移入的感染禍害原先單純的區域。像是馬祖出現的確診案例,就曾有因工作與旅遊之故而移動,其所踏足的場所不僅須全面消毒,更匡列多人需進行居家或自主檢測,讓原先單純的家鄉雞飛狗跳。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端午佳節少了濃濃的粽香,多了幾分肅殺氣息。雖然彼我都不願意、也不喜歡這般的生活態樣,但為了盡快恢復正常的作息,還是請大家多待在家中,省去不必要的移動。「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在揭櫫這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