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下的黑天鵝遇上灰犀牛

  • 2021-06-25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所有入境者居家檢疫期滿前1天都必須再進行公費PCR檢驗,以利圍堵出現的變種病毒。這項新興規範給予沉湎於逐步解封的國人同胞一記警鐘,提醒危機仍未解除。
 面對突如其來的COVID-19病毒,這隻「黑天鵝」已足夠讓生活秩序紊亂,但傳染力更強勁的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卻悄悄的在敲擊我們的邊境大門。據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指出,Delta變異病毒株目前相繼在74個國家被發現,並迅速蔓延,於中國、美國、非洲、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和太平洋沿岸國家都能發現蹤跡。英國當局研究報導,該病毒株在這波疫情傳染率較其他病毒增加了約60%,使感染者必須入院治療的機率也倍增許多。
 由於印度變種病毒的症狀跟一般的感冒相當相似,經常容易被誤判,棘手難以防範,讓世界更為緊張。像是據《以色列時報》報導,以色列境內學校爆發群聚感染,肇致數十名學生確診Delta病毒;鄰近的中國大陸廣東省近日出現的兩例本土案例經證實均同樣為變種病毒所引起,致使東莞地區有多達250萬人被要求連夜接受核酸檢測,並實施半封城的管制措施;再據澳門衛生當局指出,一名自台灣到澳門的旅客初步也被驗出染上Delta病毒株。種種的跡象顯示,疫情的危機並未隨著國內確診數緩減而解除。
 三級的管制確實讓各行各業受到相當程度影響,巴不得能盡快解悶換氣,但若因此忽略了病毒變種的危機與事實,不啻是給予「灰犀牛」將迎面襲來的空間,讓脆弱的防疫體系瓦解。
 美國經濟學者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2016年出版新書首度提出「灰犀牛」概念,認為犀牛體型壯大又笨重、反應遲鈍,彼我在遠處肉眼即可望見,卻常易忽視;但待其發威衝向自己時,爆發力衝勁是超乎想像,閃躲也來不及。因而灰犀牛效應被比喻雖然危機來得慢,但真正迎頭撞上的時候,躲避為時已晚。
 洵是,當前疫情的「黑天鵝」餘威作用力仍未平,倘若懈怠而沒能謹慎與到位的防範,「灰犀牛」發威震懾時,會讓生活秩序更難以恢復。連續幾天確診案例降至2位數,看似控管有顯見成效,但相較於過去的零確診仍有努力的空間,以及因染疫死亡人數人有相當的數量,都是我們不能輕忽的風險。再加上國際間的環境仍為嚴峻,變種病毒正虎視眈眈,人人都是潛在的傳播者,隨時都有上演「木馬屠城記」進攻的可能,不得不提早佈局規劃,誠如蘇貞昌院長提醒國人:沒有鬆懈的本錢。
 2015年聯合國「重建美好未來」(Building Back Better)的呼籲,成為美國總統拜登在2020年的競選主張,也呼應在疫情下每一位鄉親的期待。在這關鍵的時刻,沒有鬆手的空間,惟有共體時艱、黽勉合作,才能擊退疫情「黑天鵝」的破壞,慎防「灰犀牛」的突襲,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見曙光,創造新的生活斐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