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海洋永續發展而言,合理開發及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與環境、建立海洋資源之永續發展能力為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然而,在規劃和發展海洋資源產業同時,人為活動卻時常造成環境破壞及資源濫用等問題,而與環境與資源產生衝突。
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1990年代起即已迅速衰退。造成的原因已公認為受人為因素為過漁及誤捕、棲地破壞、污染、外來入侵種的影響最大;此外,還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其中,過度捕撈是造成海洋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傷害的主因。除了可直接消滅許多物種及其承載基因的多樣性,更透過生態系食物鏈的潟流效應,亦使得漁業資源將無法永續利用。
據世界經濟論壇研究報告指出,二○五○年海洋廢棄物可能比魚還多;台灣沿近海漁業同樣出現經濟魚種捕獲量減少的情況,政府儘管推出收購老舊漁船、獎勵休漁、投放人工魚礁、實施禁漁期等措施,漁民生計仍未獲得顯著改善。近年來民間團體要求畫定海洋保護區,禁止捕撈,讓海洋生物有喘息機會的聲浪不斷,卻也遭到當地漁民團體的反彈。
數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們曾認為,海洋占全地球70%面積,是如此廣闊無際,資源也應當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但他們錯估未來漁業進步迅速。數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的海洋正面臨著資源枯竭與嚴重的生態危機。「年年有魚」在未來恐將成為不復存在的歷史故事。此外,非法毒、電、炸魚,違法底拖,過多及毫無節制及管理的海釣、飼養捕撈自海中的熱帶魚,潛水打魚、幽靈漁業,以及吃活海鮮、海馬、海龍的中藥,海膽、海參及稀有的螺、貝類、蝦蟹類,以及捕食珊瑚礁魚種都是在直接間接地破壞海洋生態。因此我們消耗魚類的方式可說是到了無所不吃,無所不釣,無所不養的境界,嚴重破壞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海中的魚類資源可說90%都是被吃掉的。
全球漁業發展趨勢,已經朝向沿海國專注於其專屬經濟海域內,漁業資源的保護、管理及永續利用。馬祖四面環海,與海洋的關係更為密切。近幾年,在努力推動海洋教育的情況之下,社會開始關注海洋的相關議題。為了永續生存發展,政府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推動生態保護,包括限制拖網漁船捕魚區域、保護整個食物鏈避免受到污染、畫定生態保育與禁捕區、將環保意識融入人民日常生活、透過科技監控海洋生態、加速辦理減船計畫、檢討補貼政策、加強環保教育、取締違法漁業活動等。
漁業資源短缺持續惡化,已嚴重影響許多海域的漁業資源量,原因在於捕撈配額往往高於維持資源量的上限,及漁民無視禁漁期與配額的違法捕撈行為所致。若再不採取更嚴格的管理手段,海洋生態將遭到嚴重破壞,當海洋生物消失的時候,我們無法想像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事。
社論/守護與你我命運相連的海洋
- 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