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實施迄今近2個月,儘管國內確診案例數呈下降趨勢,讓疫情發展看到轉圜的曙光,但欲返先前的生活模式與態樣,則可能為理想與目標,畢竟這波病毒改變了許多人類發展,讓彼我不得不去學習適應改變。
首先,從生物演化的觀點,病毒不會消失,我們必須學會與之共存共舞。美國疫苗生技業者莫德納(Moderna)的執行長 Stephane Bancel 曾提出警告,指出新型冠狀病毒不會消失,大家恐怕得永遠跟病毒生活在一起。新冠病毒是個相當狡猾的病毒,比病理學家更靈敏,除了高度傳染力外,也會不斷的產生演化變遷,以各種形式來入侵人類社會,從近來產生的南非株、英國株、巴西株、印度株等變種病毒可見一般。而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讓人體提升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並非代表成為金剛不壞之身、不會染疫,況且,新冠病毒將來有成為季節性或者地區性流行病的可能,不得不去正面相應。
其次,學會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是愛與貼心的表現。衛福部長陳時中有句名言:「愛有多深,距離就拉多遠!」為了自己的摯愛與家人著想,也為珍惜能自在相聚的福份,人際間保持適足地理的社交距離在於避免受傳染、把病毒帶回家中,也防止將己身的病菌傳播出去。更因這波疫情之故,許多民眾宅在家中防疫,雖然連碰面社交機會也沒有,但卻更頻繁的透過種種通訊軟體來關心聯繫親朋好友,使人際間的連結熱絡許多、也更加緊密,相較於彼此同處一時空環境卻各自當個低頭族來得溫暖,因為「抗疫」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再者,口罩與體溫監測將可能成為生活的一份子。誠如先前提及,新冠病毒無法完全消滅,再加上流感病毒的加乘作用,除了施打疫苗外,最簡單、最唾手可得的保護方式莫過於土法煉鋼的佩戴口罩,避免透由飛沫的散播受感染,並進行體溫的量測,以發燒與否為初步分水嶺。此外,網路科技在疫情中扮演相當關鍵角色,克服部分生活問題,日後的各種工作和產業會有更大幅的比例採用線上或雲端化,取代當前的人力與空間限制,帶來新一波的產業結構重組,若無法適應將被趨勢淘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uhammad Yunus)指出:人類社會就像坐在邁向死亡的高速子彈列車裡,往毀滅前進。新冠病毒的源起儘管眾說紛紜,但共同有交集的答案不外乎是環境與生態的反撲,對人類發展響起警訊。但也幸運的,藉由這次的疫情踩下發展的煞車,讓彼我檢討與省思當前的「該為」與「不該為」,省思未來發展的轉型。海峽上蕞爾島鏈的馬祖,也在這波洪流裡,正可透過這次機會,來思考與規劃我們的新方向,期待不斷轉型來提升發展量能。
社論/聰穎的病毒給平庸的人類啟示
- 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