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推動傳統閩東建築修復再利用計畫已有多年時間,部份鄉島也收到相當成效,事實證明馬祖傳統建築風貌與觀光發展方向契合,其中北竿芹壁就是最成功的例子。近年來各鄉民眾主動申請修復古厝的案例有減少趨勢,非聚落保存區若是沒有官方資源挹注,能夠修復的機會更是不多,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大部份待修古厝產權分歧難整合,此時公部門以保存歷史現場角度切入,爭取專案全額經費投入整建,可暫時放下產權爭議,傳統建築能修一間是一間。
建築特色不僅是地方文化的象徵,更與觀光發展密不可分。馬祖的閩東建築型式特殊,在發展觀光的路途中更扮演重要角色,然因地方軍管階段對傳統建築的重視度不足,導致很多聚落建築西化,直至地方自治初期才意識到歷史現場及傳統風貌保存的重要性,北竿的芹壁、南竿的津沙、莒光的福正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得以劃定為聚落保存專區,傳統建築的風貌才得以保存。
為了讓傳統閩東建築有機會復原風貌,地方政府訂定了相關的獎勵補助辦法,但礙於現實,獎勵補助大多只針對外觀,內部結構是否應維持木造至今仍存有爭議,近年來大部份申請補助修繕的古厝都採拆除重建模式,內部多為水泥結構,因此原樣原貌的保存理念被迫無法落實。這種模式多半出現在民眾自行申請案件,而另一種由政府全額出資修建的石厝多半採修舊如舊設計理念,傳統元素能獲保留的比例也相對提高。
民間申請修建古厝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少,近年來文化處在各島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大多是採政府全額出資並擁有若干年使用權的模式,如此可大大提升屋主意願,也能夠最大規模留下傳統建築的特色,建議未來公部門都以這樣的方式來修建所剩不多的傳統建築。政府推動聚落保存的最大用意是希望傳統聚落古厝能活化再利用,當然保存推廣閩東建築的城鄉風貌要列為首要考量,雖不必從「古蹟保存」如此嚴格的立場看馬祖的聚落修復,但不可因重修建失去原有基調,若是政府全額出資,就應有把關的立場與堅持。
傳統建築重建屋主基於現實生活或民宿經營便利上的需求,原有的木結構幾乎全部消失,馬祖原汁原味的閩東建築已不多見,現在是能修一間是一間,未來如果政府各部門還有修建計畫,建議多從原貌重現角度出發,儘可能恢復傳統木結構,再結合現代木頭防腐技術,讓閩東建築特色有機會在馬祖永續傳承。不管古厝採何種型式修復,維護成果需要的是住民自覺與配合,與觀光和產業結合是較可行之路。
社論/閩東傳統建築能修一間是一間
- 202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