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管制的解封不僅是鄉親們的期待,更是發展的重要目標,恢復曩昔的秩序。但想重返正常生活,必須有賴「恐懼與心安」、「成本與商機」及「制度與環境」等3個指標點所構成的線與面,才足以成為撐起社會解除管制的防護網絡。
社會是一個整體的連帶,生活也是相互影響的,成功的解封首要的支點就是提高民眾心安程度,願意向外踏出家門活動,毋庸處於草木皆兵的肅殺。先前屏東縣枋山因Delta變異株入侵而使部分村落進入準四級的警戒,要求非必要禁足外出;儘管數日後降為三級的管理,但街道上仍相當冷清,主要原因在於仍會擔心染疫而不願出門。唯有整個環境讓大家放心,毋庸拿自己的健康當籌碼,用行動證明是安全無虞時,民眾的內心才會真正開始解封,遂行各自的活動。
第二個支點,就在於必須讓業者「有利可圖」,提振利潤與商機幅度。儘管近日實施「微解封」,但多數業者仍處在觀望的階段,原因不外乎當前仍有相當的管制,以及人潮的有限,營運成本可能比獲得的利益還高,致使入不敷出而卻步。第三個支點,種種的管理制度規範要足夠明確與可行,讓食衣住行的日常有遵行的依據,才能建立起完整的保護配套措施。新冠病毒將來可能會有流感化的趨勢,且彼我都要能與之共舞共存,但如何給予民眾有效的指引與協助,把問題降到最低,會是生活秩序重整相當的關鍵。
疫情來的突然也急遽,讓馬祖地區各行各業莫不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儘管對於解封有著相當殷切的期盼,但現階段的我們仍要賡續嚴守紀律,不宜操之過急,以降低風險。像是荷蘭6月底宣布全面解封後,短短2週的單日確診數由數百人暴增至近萬人,荷蘭總理為此公開致歉,稱「過早取消疫情限制是我們的判斷失誤」。再如預計於7月19日解封的英國,遭受許多公衛專家與政府官員批評,認為如此會使數百萬人因鬆懈而染疫,甚至造成世界長期暴露在新冠病毒風險中。而國內微解封首日就有遊客無視管制規定,在合歡山聚會且無佩戴口罩煮火鍋,讓外界捏了一把冷汗。
質言之,解封的意義在於讓民眾的生活回復到自主管理,但前提必須建立在人民放心、市場自由、政府管理的三個支點所構成的交錯網絡上,才得以使新生活進退有據。不論馬祖何時解除疫情管制,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而等待都是值得的,鄉親都必須將防疫的思維與概念融入日常,不僅是防範未然、具備遠慮,更是後疫情社會裡的新生存模式。
社論/給予三個支點撐起解封的線與面
- 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