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水土保持是防颱的治本之道

  • 2021-07-23
 烟花颱風挾帶的氣旋環流為台灣北部、東北部海面帶來強勁風勢和雨勢,馬祖地區也受到相當的影響,我們在防疫之餘也不能輕忽颱風帶來的威脅以及妥適的防災準備。
 回顧近幾年來,儘管多數颱風並非直接朝馬祖地區撲襲而來,但造成的影響仍不可謂之小。104年強颱杜鵑的外圍環流加上大潮,使諸多地區道路均被海水淹沒;106年尼莎颱風,南竿鄉路樹倒塌、土石崩落、多處公共設施淹水;107年瑪莉亞颱風雖減弱為中颱,但仍挾帶狂風豪雨在海邊掀起超過10公尺的巨浪,肇致縣境多處海水倒灌、路樹坍倒、漁船舢舨沉默損毀、房屋鐵皮及路燈剝落,並使部份災害潛勢地區民眾預防性撤離;108年米塔颱風也讓莒光鄉衛生所前方道路發生路樹倒塌。是以,每年颱風不論是「過境」或是「入境」馬祖,都諒必會對我們帶來相當威脅與損失,在在是不容小覷的天災。
 颱風對馬祖造成重大影響的原因有許多,但其中之一為花岡岩地質。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日本的中國、四國、九州等地區的地下多為花岡岩層,其表層由「風化花岡岩」沙土覆蓋,一旦降雨,脆弱沙土地表易成為土石流與洪水,肇致巴比侖颱風吹襲後出現30年來最大的水患。而馬管處委託辦理「馬祖地質公園永續推動計畫」地質調查的結果指出,南竿、北竿、東莒南段同樣是花岡岩地質,具有發達的節理,降水、海水中的鹽分易沿著節理面而加速岩石的風化,與日本有著相似的地理環境,實有引為殷鑑的必要,以力求降低災害重演的憾事。
 旬是,馬祖在地理環境上有著相當的限制與脆弱,做好水土保持為重要的治本方法。開發固然是追求地區進步卓越的方式之一,但為達成與自然生態之平衡,減災避災並同時維護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如何保育水土資源、涵養水源、並促進土地合理利用,是個不可忽視的課題,其實際意涵遠勝過災後種種搶救復原。因而「水土保持」四字儘管看似稀鬆平常,但其不僅是理論研討,也是實務經驗;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除了重於經濟發展,也關注於生態環境;更需兼具論辯思維,又要考慮實際法規。
 馬祖地區的人力、資源相當稀少,再加上島際間交通接駁相當費時,颱風期間的救援相對會有著時序與空間上的落差。為降低災害的衝擊,承平時期轄內各項防災工作推動、經驗累積與觀念傳承等奠基扎根任務就不容忽視,並把環境保育的觀念融入民間生活。唯有根本性的對土地的愛護與尊重,才不招致無情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