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運動家態度創造聖筊大格局

  • 2021-08-06
 台灣代表隊在這屆的東京奧運表現相當亮眼與拔萃,刷新以往的獲獎紀錄,不僅傳為體壇佳話,再次締造台灣之光,舉國歡騰,選手在賽場上擺出酷似「聖筊」的動作更被作為宣傳的哏圖。但一座座金光閃閃獎牌背後除意味著肯定外,更代表著運動家精神的傳承。
 在奧運競技上得牌對彼我而言是種鼓勵,但在對岸的大陸恐非如此。據《紐約時報》指出,中國的體育培訓仿效蘇聯模式,物色數萬名兒童送進體育學校進行嚴格的長期訓練,目的就是在奧運上獲取勝利,且唯有摘下金牌的桂冠才能算是獲得認可、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一旦表現不如預期,將被淘汰,瞬間失去種種的資源;但又因渠等泰半生涯都在培訓,所受教育程度有限,且身體在操練過程中易受傷害,除賡續發展體育專業,否則很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生活相當艱困。由是,運動員成為不折不扣奪金的工具人,不是成王就是敗寇,遑論「揖讓而升,下而飲」的運動家氣度。
 迥異於大陸選手的工具性而塑造出的零和賽局,我們的選手在賽事鏖戰過程中留下許多名言與身影,堪為砥礪動人。黃金男雙「麟洋配」:「等待奇蹟,不如為自己留下努力的軌跡」;羽球天后戴姿穎:「輸,也要讓對手贏得很辛苦」;外號「小清新」的空手道戰神文姿云:「無論對手強弱,一上場就要拿出最好表現,始終渴望勝利;輸了沒關係,因為在追求完美的路程中,我們已經完美了」;鞍馬王子李智凱:「努力過、嘗試過至少有50%的機會,不嘗試的話就等於0」;柔道型男楊勇緯:「如果成功得來太容易,會毫無意義」;舉重女神郭婞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而來自馬祖的「拳擊女王」陳念琴,曾在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75公斤級拳擊項目中挺進16強,雖然在這次奧運止步8強,但在賽後仍表示:「我的眼淚不是懦弱,代表對一切的感恩,不管是我,還是我們團隊,都是抱持最大信仰,深信每場比賽的失敗,都會成為墊腳石,是成就我們成功的基石。」此外,更訂立深遠目標,誓言要在2024年巴黎奧運奪回金牌。國內這些運動好手的不怨天、不尤人的態度,和東奧組委會在賽前公佈了開幕式的主題:「Moving For-ward」(前進)相輝映,在在揭示我們的運動精神軟實力。
 現代奧運創使者古柏坦(Pierre de Coubertin)在1936年奧運會演講時曾有過振聾發聵之語:「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奧會賽事讓世界看到台灣的運動家精神,也看到馬祖兒女的堅強和韌性。我們除繼續踏實與殷勤地耕耘,也須將這精神持續融入日常生活裡,要相信自己、保有正向思維,以不斷締造更好的自己為鵠的,任何困境諒必都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一路聖筊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