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幾個月前台灣各地還缺水嚴重,但才一場西南氣流引進就讓台灣出現致災性洪水,各水庫大多已達滿水位且開始洩洪,這背後其實隱藏台灣水庫長期淤積的大問題。馬祖地區地形陡峭,各島都不容易找到適合興建水庫的地方,而大部份水庫都無法在降雨時收集大量雨水,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雨旱分明且極端呈現可能成為常態,馬祖未來用水的開發只能仰賴淡化科技為主,傳統水源為輔。
因應極端氣候對供水影響及提高供水安全,水利署持續推動開源、節流、調度及備援等水資源建設,相關工作並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加速辦理。馬祖最缺水的東莒島近日也終於迎來第1座臨時海水淡化機組,可日產300噸用水,自此全縣5島都有海淡廠,和戰地政務期間以傳統水庫為主要水源相比,現在的馬祖因為海淡水比例偏高,單位造水成本也跟著大幅提升,表示未來中央挹注馬祖的水源開發經費必須持續增加。
馬祖地形陡峭不利收集雨水,但任何一滴水對我們而言都是重要,面對未來全球極端氣候的常態化,馬祖的用水政策也要超前部署。在開源部份,除持續推動各島水庫清淤外,完善的截流系統也十分重要,要儘可能把雨水收集入庫,因此在推動地方基礎建設時也要多一點考量;系統建置後平時的維護工作不能馬虎,在雨水來臨時才不會付諸東流。在節流部份,自來水老舊管線汰換及自來水減漏工作一直是近年來地方努力的重點;其次是要設法將節水觀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家庭、每個用水人,家中的電器及廁所都儘可能使用節水設備,在開源不易的前提下,節流工作更顯重要。
海淡水已經成為未來馬祖供水主力,與傳統水源相較,海淡水成本高出數倍之多,因為機組的增加也提升用電量,因此水電問題在馬祖是一體的,對資源缺乏的離島而言,雖然水電價格與台灣本島同步,但這是政府補貼的結果,若真要以成本估算,鄉親可能付不起水電費。推動科技造水,提升供水能力及供水韌性,打造從水源頭到水龍頭,全面改善供水環境是各級政府重要的水源政策。
根據氣象局2009-2018年的降雨資料統計,除了2014、2015年全年的累積雨量較少之外,平均年雨量並沒有太大變化,之所以會出現旱澇頻繁現象,這正是極端氣候的具體表現,近年大陸地區水患嚴重,就是因為年雨量集中在幾天下完。若在馬祖出現降雨集中情況,表示大部份的雨水會流入海中,水庫也存不到水。供水正常與否與地方發展息息相關,開源與節流同樣重要,每一滴水在馬祖都是珍貴的。
社論/極端氣候與馬祖的水源開發
- 2021-08-07